墙藓
丛藓科墙藓属植物
墙藓(Tortula subulata Hedw.)是丛藓科墙藓属的一种植物,生长于海拔1200米左右林下土壤上或岩石上。墙藓植株短小,高0.5~1.5cm,丛生,暗绿带红棕色。茎直立,单一,基部密被红棕色假根。叶干有时卷缩,有时倾立,长卵形或长椭圆状舌形,先端圆钝,具芒状长尖;叶边全缘,背卷;雌雄同株。这种植物生于平原及山地的石灰岩和石灰墙上。我国南北各省均有分布。
形态特征
植物体棕绿色,下部被以假根。叶湿时倾立,长舌形,圆钝,有短尖缘下部背卷,全缘,由多数厚壁细胞构成分化边缘;中肋强劲,突出叶尖如白色毛尖,或呈黄色短刺;叶细胞背腹面均具密疣,不透明,上部细胞圆方形,下部方形到六角形,无色透明。
大部分墙藓苔藓植物高2~5公分(0.8~2吋),少数种高达30公分(1市尺)。苔藓植物广布世界各地,从极地到热带均可见,在潮湿的环境中最为繁茂,但并没有海生者,对于长期干燥和冰冻的条件均极能耐受。泥炭苔属(Sphagnum)的种类,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可用于农业、园艺业,也是能源。某些苔藓植物用作观赏植物,如在苔藓植物园内。
大自然中,墙藓苔藓植物在贫瘠的地形启动土壤的形成,保持土壤的湿度,并使营养物质在森林植被中反覆循环。苔藓植物可见于岩石、原木上及枯枝落叶层上,其生长形式与可获得的湿度和阳光等条件有关。苔藓植物与维管植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每个孢子体只产生一个孢蒴,而维管植物的孢子体可产生多个孢子囊;与维管植物相反,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发达,而孢子体退化。
在墙藓苔藓植物的生活史中,成熟的配子体阶段常具有叶状的器官。某些藓类和角藓类,成熟的配子体形稍扁平或甚为扁平(原植体),常紧贴在基质上。大部分苔藓植物的配子体常以丝状的假根固定在基质上;假根主要是固著器官,兼有吸收作用。孢子体通常为一年生,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配子体以吸收营养和水分。孢子体的茎状结构上有孢蒴,孢子从孢蒴中散出。孢子萌发后形成配子体——片状的叶状体或有茎叶分化的茎叶体,孢子体在配子体上发育。苔藓植物也能透过配子体的片段或像孢子一样出芽萌发的特化细胞进行营养繁殖。疑为最早期苔藓植物的化石发现于晚泥盆纪(3.74亿年前至3.60亿年前),形似藓纲叉藓目(Metzgeriales)植物。
墙藓苔藓植物具有柔软矮小的茎和叶,不开花,没有种子,用孢子繁殖。
生长环境
生长于海拔1200米左右林下土壤上或岩石上。
分布范围
产于新疆,见于我国南北诸省和平原山区。
生殖
墙藓苔藓植物在有性生殖时,在配子体(n)上产生多细胞构成的精子器(antheridium)和颈卵器(archegonium)。颈卵器的外形如瓶状,上部细狭称颈部,中间有2条沟称颈沟,下部膨大称腹部,腹部中间有1个大形的细胞称卵细胞。精子器产生精子,精子有两条鞭毛借水游到颈卵器内,与卵结合,卵细胞受精后成为合子(2n),合子在颈卵器内发育成胚,胚依靠配子体的营养发育成孢子体(2n),孢子体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配子体上。孢子体最主要部分是孢蒴,孢蒴内的孢原组织细胞经多次分裂再经减数分裂,形成孢子(n),孢子散出,在适宜的环境中萌发成新的配子体。
墙藓属
植物体多小形,粗壮,上部亮绿色至暗绿色,基部红棕色,疏松或密集丛生。茎直立,单一,稀不规则分枝;中轴多分化。叶干时旋扭或皱缩,湿时伸展或倾立卵形、倒卵形或舌形,先端圆钝,具小尖头或渐尖,基部有时呈鞘状;叶边背卷或平展,多全缘;中肋粗壮,多突出于叶尖呈短刺状或长毛尖,先端及背面有时具刺状齿;稀达叶尖下部即消失。叶中上部细胞圆多边形,密被新月形、马蹄形或圆环状疣,稀平滑,叶边有时具厚壁细胞组成的黄色分化边,基部细胞长方形,无色,透明,平滑。雌雄同株雌雄异株。蒴柄细长,直立。孢蒴圆柱形或卵状圆柱形,直立或倾立。环带分化。蒴齿旋扭或直立。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15 09:4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