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压系统,简单讲就是用来增加系统压力的系统。由于使用方式不同,增压系统又分为车用增压系统、飞机增压系统等,一般多指车用增压系统。
分类
车用增压系统又分为机械驱动式增压系统、排气涡轮增压系统以及气波增压系统。
原理及优缺点
1、机械驱动式增压系统由发动机的
曲轴通过
齿轮、传动链或带直接驱动增压器,分为离心式、罗茨式、刮片式及螺杆式等形式。其优点是发动机负荷极速变化时增压器的响应迅速。缺点是需要一套传动装置,因此结构较为复杂,并需消耗发动机的一部分功率,使燃料经济性恶化。
2、一般简称涡轮增压系统。发动机排气驱动涡轮机叶轮,再带动与涡轮同轴的压气机叶轮,压缩进入发动机的空气或可燃混合气。由于涡轮增压器是利用发动机本身的排气能量来驱动,不直接消耗发动机的功率。当然,排气涡轮会使排气背压升高,增加排气功耗。增压可以改善发动机的经济性,一般可降低燃料消耗率3%-%10。如果采用增压中冷,降低增压空气温度、提高密度,可进一步改善发动机的动力性。
涡轮增压发动机在高原地区工作时,其功率下降比非增压发动机小得多,因而广泛用于高原地区恢复功率。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缺点是低速转矩特性不理想,对负荷变化反应也较迟缓。
3、气波增压系统由发动机排气在气波增压器内直接压缩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以提高空气的密度。其基本原理是气体动力学上的压力交换原理,即将高焓排气能量直接传给低焓的新鲜空气。它需要机械驱动,消耗一部分能量。
气波增压系统的压缩能量是由排气能量直接供应,克服本身的摩擦和统分损耗所需的机械驱动功率为发动机输出功率的0.5%-1%。
4、复合式增压系统是指机械式增压与涡轮增压结合的系统。按组织方式分为串联和并联两种型式。前者压比较高,后者空气流量较大,压气机尺寸可以减小。
采用增压技术的相关措施
供油系统
发动机增压后提高了进气密度,气缸内的新鲜充量增加,为燃烧更多的燃油创造了条件,但只有在供油系统的良好配合下,才能发挥效能。因此,提高空气密度和供油系统的良好配合是实现发动机增压目的的两项基本任务。对于柴油机,可以采用加大柱塞直径和延长供油持续角等措施来增加每个循环的供油量。
配气相位
车用发动机在宽广的转速和负荷下工作,为避免低速、低负荷时出现的排气倒流,通常气门叠开角较小。很多车用增压发动机的气门叠开角与非增压发动机的相同。现在的发展趋势是采用较小的叠开角(15-30°CA),因为这样在低增压时就可以直接采用非增压发动机的凸轮轴。同一系列的增压机型与非增压机型采用同一种凸轮轴,可免去使用两种凸轮轴的麻烦。
压缩比
发动机的增压度越大,最高燃烧压力增大越多。大部分增压柴油机为降低最高燃烧压力,都适当降低压缩比。降低压缩比虽然可以防止最高燃烧压力过高,但却受到启动性能的限制,而且燃料消耗率也变差。对于增压柴油机,由于增压度不高和对起动性能要求高,压缩比一般降低0.5-1,增压度高时降低1.5,也与非增压机型相同。
冷却
增压发动机的热负荷大,特别是气缸盖和活塞的热负荷要比非增压发动机大,所以需要用机油来强制冷却活塞,冷却方式可用专用喷嘴对活塞内腔顶部喷油冷却,热负荷高的可在活塞头部内部设置冷却油腔,以提高冷却效果。
机油散热器
由于车用发动机增压器一般都与发动机共用一个润滑系统,发动机增压后本身的热负荷较高,传给润滑油的热量也相应增加。同时润滑油在增压器轴承润滑和冷却后,温度也急剧升高,为了使润滑油不过热,增压发动机应该加装机油散热器,同时采用抗高温氧化的润滑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