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竹坡石图》是元代画家
高克恭创作的纸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面描绘的是烟雨濛濛中婷婷玉立的秀竹及山石,石旁竹草丛生;画画下部画了一块山石。在山石后边有雨竹二竿,挺拔耸立在坡上石旁。竹枝前后偃映,竹叶呈下垂。
右端有赵孟頫行书题诗:“高侯落笔有生意,玉立两竿烟雨中。天下几人能解此,萧萧寒碧起秋风。”
本幅左下方高氏自识:“克恭为子敬作。”钤“彦敬”印。右侧钤“清父之印”、“顾氏珍玩”、“吴景旭印”、“仁山鉴定”等鉴藏印6方。
创作背景
高克恭善画墨竹,他的墨竹学王庭筠,但又具备文同的气概,“大有思致”。他画竹以不经意,落笔潇洒,却形神兼备为长,自有天然之生趣,《墨竹坡石图》是其中之一。高克恭有关墨竹的仅存之作《墨竹坡石图》,是为其好友龚璃所作。
艺术鉴赏
主题
高克恭提倡“神而似”的观点,就是要求对书法用笔和真实观察给予“一视同仁”的对待,从而达到主观和客观、内容和形式、神似和形似如水乳交融的境界。《墨竹坡石图》正是贯穿了他的“神而似”的画学思想。画家以厚重的笔势和丰腴的墨彩描写秋风疏雨、玉立青竿,强调了枝叶的向背纷披、俯仰疏密以及前后虚实的空气透视关系,特别是石根的几叶小草,充沛着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显得清影婆娑、意境苍茫,令观者湛怀息机,意冥玄化。
形象
画面下部画了一块山石,轮廓清晰而富于变化,上细下粗,十分稳固,晕染出的纹路显得石质坚韧,石面上青苔点缀得十分自然。山石后边长出几枝竹叶,稚嫩松散,映衬了山石粗重沉稳之态。在山石左后方两棵秀竹拔地而起,前面一棵枝节鲜明,略往右倾。浓墨色的竹叶形轻玉润,枝叶相配,婀娜秀美,另一棵竹在它的身后,竹竿斑驳,枝叶为烟云所笼,竹身更显飘逸而又不乏劲健,比起另一棵来则更有一种清雅气质,使整个画面更加幽静。
画中两竿墨竹圆润挺拔,雨中之叶垂布自然,清丽潇洒,自有天然生意。文同画竹叶浓面淡背以尽形似,高克恭在表现技法上以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自然的前后层次,使画面由局部变化发展为整体变化,产生了通灵丰富的空间感。细观图中叶片、枝竿前浓后淡,层次分明,表现出晨露雨中植物清润空蒙的感觉。图幅下设坡石以董、巨披麻皴法加施米点,表现出典型的南方地域气候坡石的特征。在行笔上用书法之笔意运毫濡墨,笔笔中锋,藏而不露,意蕴含蓄,情生象外。中国古代描绘雨中之竹,多以下垂叶表示。但是要表现细雨无风之状就显得非常困难。难就难在垂叶过多易犯画竹“重人”之忌,叶片显得排列如同“人”字相叠,缺少变化。而此图布叶疏密相间,穿插变化,显出画家功力之深厚。
名家点评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高明潞:赵孟頫在画中题诗曰:“高侯落笔有生意,玉立两竿烟雨中。天下几人能解此,萧萧寒碧起秋风。”点出了此画的寓意,亭亭傲立之竹即象征着君子德风。
后世影响
该图在构图上,以坡石压角,竹丛立于石后,由根至顶,含而不露,平稳劲挺,使文同以来的折枝式构图产生了变化。这种构图模式对后世影响很大,形成常见的墨竹表现图式。
历史传承
该画著录于《大观录》、《江村销夏录》、《式古堂书画汇考》等书。
该画曾经清人吴景旭,韩泰华收藏,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高克恭(1248—1310年),字彦敬,号房山,大都(今北京市)房山人。祖上为西域人,后占籍大同(今山西大同),其祖父始与汉族通婚。父高亨奉母居房山,隐居不仕,治经学,对高克恭有很大影响。高克恭27岁入仕途,从小吏作起,累官至太中大夫。高氏能诗擅画,又兼数次赴江南任,因而与南方汉族文人士大夫交往颇多。在绘画方面,他擅长山水、墨竹等题材。山水初学米氏父子的水墨云山画法,继而法董、巨、李成诸家,融会贯通,终成其笔墨淳厚、烟云流润、水墨洇晕的独特的山水画风格。墨竹宗法金代王庭筠,笔法浑厚,富有生意,在元代初期画坛享有很高的声誉,与赵孟頫齐名,时有“南赵北高”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