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胸胡蜂
胡蜂科胡蜂属动物
墨胸胡蜂(学名:Vespa velutina nigrithorax)是胡蜂科、胡蜂属节肢动物。体长约20毫米,体被棕色毛;头胸黑色,被黑色毛;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向前隆起,前足胫节前缘内侧、跗节黄色,余呈黑色,中、后足胫节、跗节黄色,余呈黑色。雄蜂腹部7节。墨胸胡蜂的捕食范围非常广泛,属杂食性昆虫。墨胸胡蜂攻击性强,是袭人胡蜂的最常见危险种类之一。原产于中国(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西藏)、印度、印度尼西亚。
形态特征
头部:宽略窄于胸部。两触角窝之间三角形面隆起,棕色,额沟可见,两复眼内缘凹陷间呈暗棕色,其余额部及颅顶部均为黑色,刻点细浅,布有较长的黑色毛,颊部上部1/3黑色,余为棕色,刻点细浅,布有深色毛。触角支角突暗棕色,柄节背面黑色,腹面棕色,鞭节背面黑色,腹面锈色。唇基红棕色,刻点细浅,端部边缘略呈黑色,两侧各有1圆形齿状突起。上颚粗壮,红棕色,端部齿呈黑色,下半部3个齿,上半部刃状,最上有1短齿,上颚有浅刻点。
胸部:骨片均呈黑色。前胸背板前缘中央向前隆起,中部甚窄,两肩角明显,刻点极细浅,覆较长的黑色毛。中胸背板中央有纵隆线,端部两侧各有1纵向隆起线,达到盾片中部,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小盾片略隆起,中央有1纵沟,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后小盾片向下垂直,横带状,中央有1浅沟,端部中央突出呈角状,刻点细浅,覆黑色较长的毛。并胸腹节向下垂直,背部平直,中央有1纵沟,几无刻点,覆较长的黑色毛。中胸侧板刻点细浅,覆较长的黑色毛。后胸侧板窄而较光滑。翅基片外缘略呈棕色。呈棕色,前翅前缘色略深。前足基节前缘内侧棕色,余呈黑色,转节黑色,但外侧端部略呈棕色,股节内侧除基部外略显棕色,余为黑色,胫节棕色,外侧有1黑纵斑,跗节棕色。中、后足基节转节腹节胫节均呈黑色,仅转节端部边缘略呈棕色,胫节端部外侧略呈棕色,跗节均为棕色。各足爪无齿,爪端部黑色,基部棕色。
腹部:第1至3节背板均为黑色,仅于端部边缘有1棕色窄边,有时第3节的棕色边较宽,第4节背板沿端部边缘为1中央有凹陷的棕色宽带,仅基部为黑色,第5、6节背板均呈暗棕色,各节背板光滑,覆棕色毛。第1节腹板黑色,近三角形,第2、3节腹板黑色,沿端部边缘有1较宽的、中央略凹陷的棕色横带,第4至6节腹板均呈暗棕色,各节腹板刻点几乎不见,覆棕色毛。
体长:约18-23毫米。职蜂体较小。
与雌蜂相似。腹部7节。
生活习性
墨胸胡蜂的捕食范围非常广泛,属杂食性昆虫。墨胸胡蜂攻击性强,是袭人胡蜂的最常见危险种类之一。成年的墨胸胡蜂嗜食甜性物质,主要采食瓜果、花蜜和含糖的汁液,捕食的蚊、蝇、虻、蜂小昆虫及其它农林业害虫经过咀嚼成肉泥,用以喂养自己的幼虫。墨胸胡蜂体大,飞翔力强,捕食凶狠。气温在10℃以上便可出巢寻食,春秋气温低时,出巢较晚,一般每天在8-16时出巢活动;夏季和气温较高时可整日出巢,在6-8月繁殖盛期和食物缺乏时,刮风和小雨都要出巢。进入冬季停止繁殖和采食活动。每年11月底到翌年3月初越冬,一般在墙缝、树洞、灌术丛中,几十个数目不等的挤在一起不食渡过严寒的冬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浙江、四川、江西、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西藏)、印度、印度尼西亚。
繁殖方式
墨胸胡蜂筑巢在野外高大树上,高山岩下和建筑物沿壁上,以树上居多,选择高枝树权间枝叶茂密处筑巢,其中以树上筑巢最多。选择筑巢的树种主要有刺槐、杨树、核桃树、苹果树、椿树、泡桐等,其中又以刺槐最多。不但牢固而且很隐蔽,难以发现。蜂巢外形近似椭形或圆形。经测量一巢高宽420毫米×370毫米,蜂巢中间最粗处围长1310毫米。全巢表面封闭,只在巢中部和下部留有2-3个直径30-50毫米的巢门,作为出口,口朝下或向下倾斜,以防止雨水流入。筑巢高度距地面3-30米不等,并且因筑巢位置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于树上筑巢的蜂巢位置较高(苹果树除外),大多数高度在5-25米。
筑巢材料以木质纤维为主,并掺有一些胶质物。越冬的雌蜂在春季选定筑巢地点后,即频繁地去树上用锐利的上颚啃取表皮和朽木等处的纤维,并咀嚼成有粘性的纤维浆(木浆),用来筑巢。由于获得的木质纤维来源不同,因此造出来的巢壁呈现灰色或灰棕色等交替的斑纹。蜂巢的筑造,先由蜂巢柄基部开始,自上而下的逐渐加大,雌蜂造出的蜂房横断面为六角形空室,房深和房直径28毫米×9毫米。雌蜂边造边忙于产卵。由于造房和产卵基本同步进行,因此随着产卵的增多,蜂巢体积也逐渐扩大。等到春未夏初第一批职蜂出现,筑巢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墨胸胡蜂的整个蜂巢由于是用木质纤维粘连筑成,体积虽然很大,但质地却很轻,而且坚固美观,尤其是蜂巢外围、均由2-3层彼此连接并合构成,具有较高的防雨保温性能,给后代幼虫的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什和环境。
蜂巢内部结构的精密科学性令人赞叹,可以称为次于蜜蜂的高级建筑师。纵剖蜂巢,可见蜂房口朝下呈水平横向排列构成育子层,层与层间有15-20毫米的供活动和栖息的蜂路”,层间有10-20个数量小等支柱(亦称系柄),用作支撑层重量和连系下层重量。更使人惊奇的是蜂巢内上部的支柱比下部的支柱要粗且数量多。据测量第1-2层支柱高宽为21毫米×17毫米、中层(4-5层)支柱19毫米×12毫米、低层(7-8层)为17毫米×35毫米。也就是说由上而下,随着层数的增加而设在“蜂路间的支柱直径逐渐减小,数目逐渐减少,籍以承受着因层数增多重量增加而形成较大负荷。被观测的蜂巢有8层育子层,上下端层小,中间层大,平均每层面积约为10.7毫米×10毫米。据测定100毫米×100毫米有12×12个蜂房,则4整个蜂巢内约有蜂房4000-6000个,可谓是胡蜂王国里的较大的城堡。
主要价值
该蜂是农林果业上很多害虫的天敌,其猎杀害虫的特点及对人类既有益又有害。益处是成虫可捕食农林果业上的多种害虫,是重要的天敌;墨胸胡蜂属于胡蜂类昆虫,在医学上胡蜂成虫、幼虫及蜂巢可入药治病。
物种危害
害处是胡蜂也捕食炸蚕幼虫及蜜蜂;咬食果实;人、畜若误碰其巢,会引起群蜂攻击。人被胡蜂蜇过后会产生过敏性昏迷,如不及时救治就会因呼吸系统或是肾脏系统衰竭而死亡。胡蜂在蜇人后与蜜蜂的区别就在于其大多会将毒刺缩回,可再继续蜇人。
蜂毒是由工蜂的毒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其化学成分极其复杂,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多肽、酶、生物胺、胆碱、甘油等物质和19种游离氨基酸等。在组成蜂毒的多肽类物质中,蜂毒肽的含量最高,约占干蜂毒的50%。正是这一成分成为了患者致病致死的罪魁祸首。因为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蜂毒的血溶性又极强,因此对心脏的损害也就极大。安康市中心医院肾脏内分泌科的时大夫说,遇袭者在被蜇以后,普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气喘、气急、呼吸困难等诸多症状,以致肌肉痉挛,昏迷不醒,严重者出现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安康市中心医院至今收治的死亡病例均是由于心脏或是肾脏功能的损害而致死的。
成人只要受到5只胡蜂攻击,就可能引发肾衰竭,被20只以上蛰咬,就会产生全身性毒性,100只以上,就可能致命。而如是对蜂毒过敏的人,生命危险性更大。
胡蜂之所以会攻击路过的动物或人,主要原因都是太接近它的巢穴所致,一般胡蜂群的巡逻蜂警戒范围,距离巢穴约有15-25米,登山客行走在山径上时,有些动作和气味会招致巡逻蜂的注意,如果做了挥打的动作,巡逻蜂就会视为敌意威胁,进而引发蜂群的攻击,蜂群攻击时甚至可追击达100米远。
防治方法
在胡蜂危害严重季节,胡蜂不但在野外捕食蜜蜂,有些常到蜂群巢门口捕食骚扰蜜蜂。被捕食的蜂群一旦被胡蜂认准,得手的胡蜂会招来许多同伴捕食该蜂群,因而要注意扑打第一只前来骚扰蜂群的胡蜂。
毒杀胡蜂的药物有林丹、毒杀酚等有机氯杀虫粉剂,敌百虫、对硫磷、甲苯对硫磷等有机磷粉剂福建农业大学蜂学系研制生产的“毁巢灵”效果尤佳。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9:51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