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
中国民间多声部民歌
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传统音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据《岭南录异》记载:“汉代时期,土民劳作之余,逢年过节,三五成群唱欢为乐。‘欢’者‘歌’也”。唐代开始,壮族山区山歌盛行,而且从单声部发展到两个声部;到了明代后期衍化为三声部。最初它主要聚集在马山的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古寨瑶族乡、加方乡等地,当地农民群众称它为“欢哈”“三顿欢”或“三步欢”。
基本特征
唱腔
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唱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其结构为三个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且彼此之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开始时,是一人对唱,后来由单人变成多人唱,由一声部变成三声部。它的特色是大二度和声三声部融合,第一声部为歌曲主旋律,由主唱者演唱,旋律高亢嘹亮流畅;第二声部为副旋律;第三声部为和声,由二人以上合唱,旋律婉转柔和。三个声部都突出主旋律,第一、二声部独立音调,演唱时全用支声复调和声,具有三度和声风格,时兴“哈”,故又称“欢哈”,哈风格不固定,变化无穷。蛮欢、卜列欢、加方欢、三顿欢均属此特点。句式有五言四句、五三五言六字,有严格的腰脚韵。五言四句式歌词按普通壮歌押韵;五三五言六句歌词押韵特殊,第一句、第二句的末词与第三句的第三个词押韵,第四句、第五句的末尾词相互押韵,又与第六句的第三个词押韵,故又称“三顿欢”“三跳欢”。
题材
壮族三声部民歌一般有相对固定的演唱歌本,如《达红欢》《灯焕欢》《二十四孝》等,但也有根据日常生活即兴创作的内容。 壮族三声部民歌内容与壮族人民的生活关系密切,壮民善于将“诗歌应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以表达思想感情,叙事传情,喜庆祝福,交朋结友,酬唱择配。他们往往遇事即歌,适场必唱,有‘以歌代言’的习尚”。壮族三声部其内容有仪式歌、情歌、时政歌、农事歌四类。
代表作品
原生态三声部民歌
此类三声部民歌主要是依靠歌手们口传心授世代传承,如《生活美如霞》(三顿欢)、《鹧鸪岭上叫》(三步欢)、《美丽姑娘江》(蛮欢)、《知识抵万金》(三顿欢)。
新编三声部民歌
此类三声部民歌在原生态三声部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生活气息,如李甜芬作词、苏以淑编曲的《鹧鸪岭上叫》;由潘绍忠作词、农礼生谱曲的《高歌向太阳》;由潘立远作词、农礼生谱曲的《金银花开满天香》;由老耿作词、蓝庆全作曲的《风流几年先》;由黄孟林作词、蓝庆全作曲的《山水和谐山歌飞》;由溪源、老耿作词,农礼生作曲的《唱起山歌迎你来》。
此外,在马山县生活着17.62%的汉族,主要居住在乔利、林圩、周鹿、石塘、金钗等地,在长期耳闻目染壮族民歌的氛围中,集居汉族的百姓也创作出动听的山歌。如由蓝求记谱填词的《要学雄鹰飞云天》《周鹿人民爱唱歌》;蓝庆全记谱、老耿填词的《唱句山歌带妹归》;蓝求、庆全记谱,蓝求填词的《众人拾柴火更旺》;蓝求记谱填词的《风雨同舟情更深》。而在马山的古寨、里当、白山等地居住的瑶族,有振虞和博雨记谱、老耿填词的《瑶家心向党》,蓝求记谱填词的《团结一条心》等山歌传唱。汉族、瑶族山歌与壮族三声部共同造就了马山民歌的华丽篇章。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壮族三声部民歌,是壮族人民经过漫长的岁月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民族音乐的瑰宝。壮族三声部民歌是中国民间多声部民歌的重要代表,它充分反映了壮族社会的主要特点,是壮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壮族三声部民歌,被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它的发现,推翻了国外某些专家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定论。
传承状况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壮族群众思想观念有了极大转变,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也受到影响,其发展与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民间演唱三声部民歌已经不多,且传唱者多为老年人,其中巫、师道中会者居多,青少年一般不唱。当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科技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其已经迅速地传入到壮族地区中,互联网通讯设施的普及使当地具有较大的便利性,并且众多的劳动力会进城务工。此外,在具有良好的农耕工具的情况下,会使民歌演唱失去了良好的环境,演唱区域大幅度缩短,壮族三声部民歌原为当地的一个传家宝,众多的人都会演唱此类民歌,然而在现代化进程逐步推进的基础上,当地民歌文化的发展速度逐渐变弱。年轻人会演唱三声部民歌的人数逐渐减少,音乐传承方面会具有严重的脱节现象,同时,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不具有正确的认识观念,对传统习俗具有忽视、简化的态度,较少的融进入各种传统的文化活动中。
传承人物
温桂元,男,生于1934年2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有关政府部加强了对三声部民歌的保护宣传工作,多次组织三声部民歌参加各地演出,并应邀到日本、韩国、埃及、芬兰等10多个国家表演。2003年,马山县以参加第五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为契机,抓紧抓实三声部民歌的推介工作,选送的歌曲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东南亚风情夜晚会。
当地县委、县政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对三声部民歌的保护和发展力度。他们在古零镇安善村建立三声部民歌文化生态保护村;组建三声部民歌专业演唱队伍和业余演唱队伍;开办壮族三声部民歌业余学校,广泛培养传承人,充实传承队伍;开展三声部民歌进校园活动,选择基础较好、辐射性强的中小学校作为试点,教授三声部民歌,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逐步在全县普及;出版三声部民歌音像、文字资料,向国内外推介三声部民歌;创编三声部民歌专题歌舞剧,开展巡回演出活动,利用各种演出平台,向区内外乃至国际展示三声部民歌文化魅力;建立马山县特色文化艺术节,构筑传扬三声部民歌永久平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马山县文化馆获得“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项目保护单位马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演出
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代表中国出国访问演出,多次代表广西参加国家级的演出活动,并进京演出。
2013年8月13日,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参加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第四届“中国蒲公英维也纳夏季音乐会”国际交流展演活动。
荣誉表彰
1982年,广西音乐家范西姆把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撰写论文推向世界,《华侨日报》及音乐杂志刊登发表,填补世界上认为中国少数民族民歌没有多声部理论的空白。
1999年,《何时和妹共欢言》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少数民族歌曲比赛获金奖。
2000年,《相爱到永远》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少数民族歌曲比赛获金奖;《三顿欢》参加全国农民歌手大赛夺得国家级民族唱法三等奖、优秀组织奖,获得参加全国复赛资格与颁奖大会的表演资格;《我家住在高上山》获全国农民歌手大赛金奖。
2012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山妹》参加南宁市第三届乡村社区和谐文艺大展演分别获舞蹈类和音乐类二等奖。
参考资料
多声部民歌(壮族三声部民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6 14:22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基本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