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抢花炮,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 体育活动,深受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欢迎,是一项勇敢者的运动。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由于有强烈的对抗性、娱乐性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深受该地区少数族同胞的喜欢,所以,数百年来长盛不衰。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信息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 ·
南宁 · 邕宁区
文化遗产名称:壮族抢花炮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邕宁区
2021年5月24日,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族群种类
连山壮族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壮族抢花炮起源于明朝,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连山
壮族瑶族自治县上帅镇三年一度的庙会打醮时进行的体育活动。当时上帅镇陆屋加尤村陆氏宗族的壮族庙会有一个抛彩环仪式,相传抢到彩环者来年大吉大利,六畜兴旺,添丁发财,因而引发壮族各姓氏宗族争抢。后来抢花炮运动流传到相邻各地,如肇庆怀集、广西大宁、南乡等地都组织人员来上帅镇参加抢花炮活动。
明清时期,连山壮族抢花炮主要是由陆氏族长主持,参与竞抢主要是男性青年。庙会常在冬季丰年举行,花炮队由八至十人自由组成一组。花环是用竹丝绕成一个直径10厘米许的圆圈,再缠上彩布条,形成一手可握的花环。比赛开始时,把花环放在黑火药铳里,点燃导火索,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巨大的冲力把花环送上数百米高空。
炮响就是比赛开始。在花环下跌时,参赛的两队队员蜂拥而至抢花环,抢得花环后,传给队友,送到得分篮里。整个过程,是力量和智慧的较量。当时村里有公田,获胜者可得到公田的稻谷作为奖金,并颁发一个荣誉象征的彩镜。除能获奖励外,连山壮族人民还把它作为如意吉祥的事,抢到花环被视为全族人的光荣,把花炮放置祖先神龛上供奉。三年后,获胜方将彩镜和彩环送还炮会(庙会),再次举行比赛。因此,抢花炮在旧时又称为“还炮”。
随着连山壮族抢花炮流传扩大,解放前已发展到30多支花炮队。解放后,在破四旧和文革各种运动下,抢花炮习俗一度消失。直至1982年,为挖掘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时任连山民委副主任的陆上来与连山体委人员来到上帅镇陆屋,组织了一次抢花炮观摩比赛。“虽不是正式比赛,但现场人山人海,可见群众的喜爱程度。”陆上来回忆说。他认为,抢花炮体现了连山壮族同胞积极向上、敢于拼搏、团结一致,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精神,不仅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发展,丰富文化生活,还能增强人民体质、促进民族团结。
此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抢花炮运动慢慢恢复起来。经过研究,抢花炮比赛也逐渐有了完整的规则——单场比赛只由两支规定人数队伍参加,在规定的场地和时间内,以规定允许的动作,一方持花炮奔跑、传递,将花炮投入对方的篮内得分;另一方则用拦截、搂抱等动作来阻止对方得分;在规定时间内,以得分多者为胜队。因为规则和模式与橄榄球相仿,故抢花炮又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赛”。
侗族
在抢花炮的日子里,远近侗寨的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的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踊向岩坪,有的是为了给本村寨的花炮选手呼喊助威,有的姑娘却是为了寻找如意郎君,但大多数侗胞还是去看热闹。凡是主持抢花炮的村寨,事先请编织手艺高的人用青细竹蔑或藤条编织三至五个茶杯口大小的圆圈,外面缠以红布,在以红绿丝线扎牢。主持人宣布抢花炮开始时,将红炮圈放在铁炮的筒口上,然后点上火药放炮,红炮圈被射上高空中,各村寨的选手争先抢夺,顿时全场欢声雷动。红炮圈有时落地,有时也可能落到水塘里或悬崖上、屋顶上、树技上……不论落在哪里,大家总是争先恐后的跳到塘里、爬到悬崖、层顶、树技上……去寻找,个个奋不顾身,人人勇往直前。
邕宁
百色两地传统的送炮器的形状最为美观,外现为六角柱形,六边饰有图案、花纹,共分三层,底层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镶上桂花边;中层较细,携有各类形态的大小人像;上层为喇叭状开口。按民间传统,只燃放三炮。抢得头炮者,则万事吉祥如意,这体现出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
比赛项目
从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始,抢花炮已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在湖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也将抢花炮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改革后的抢花炮,规定了每场比赛时间为40分,分上、下半场,每半场20分,中间休息10分;比赛不受三炮的限制,在规定的时间内,以将花炮攻入对方花篮的次数多少来判定胜负;比赛以队为单位,每队上场队员为10名;赛扬长60米,宽50米,两端设炮台区,各放一花蓝。
竞赛规则
场地
1.比赛场地为表面平坦的长方形草坪或土地,长60米,宽50米。线宽12厘米。线的宽度包括在场地之内,长线叫边线,短线叫端线。
2.接炮区。以场地的中点为圆心,画一半5米的圆圈为接炮区。
3.炮台区。在距离端线中点两侧4米处各向外画一条4米与端线垂直的线,再画一条线把其顶点连起来,与端线平行,这个区为炮台区,在炮台区两侧架设高2米以上的网墙。
4.罚炮区。以端线中心点为圆心,划一条长20厘米、宽12厘米平行线,为罚点炮线。该线包括在距离花篮架的2米之内。
器材
1.花炮。花炮为直径14厘米的彩色圆形外饼状,外圆程轮胎形,厚2.5厘米至3.0厘米,用不会伤及队员的橡胶做成,重20-240克。
2.送炮器。能把花炮冲上10米以上高度并落在接炮区内能发出声响的发射器。
3.花篮架。高速80厘米,放在炮台区内端线中心点的米处。花篮架用直径不超过20厘米的圆木做成。
4.花篮。篮口内沿直径为40厘米,花篮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用竹或塑料做成,花炮固定在花篮架顶端。
队员
一场比赛有两个队参加,每队上场人数不得多于8人或少于5人,其中1人为队长。全场比赛替换队员不能超过5人次。
比赛
无论何方抢得花炮,可用传递、掩护、假运动、奔跑等方法,力图攻进对方炮台区;另一方可用拦截、阻挡、追赶、搂抱(合理部位)、抢截等方法,抢到花炮和阻止持花炮运动员前进。持花炮运动员越过端线进入对方炮台区,把花炮投入花篮内即为得分。每投进一次花炮得一分。进炮后,由司炮员重新发炮。持花炮队员误将花炮投入本方花篮内算对方得分。
传承保护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抢花炮(壮族抢花炮)》项目保护单位南宁市邕宁区文化馆(南宁市邕宁区广播影视站)评估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