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下》。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作品原文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徐子①曰:“仲尼亟②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③?”
孟子曰:“源泉混混④,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⑤,放⑥乎四海。 有本者⑦如是,是之取尔⑧。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间雨集,沟浍⑨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⑩过情,君子耻之。”
作品注释
1、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
2、亟:急迫地。
3、舍:放过。
4、何取于水也:对于水取哪一点呢?何取,取什么。
5、源泉混混:有源头的活水滚滚而来。混,通“滚滚”, 水势盛大的样子。
6、盈科而后进:水填满了低凹不平的地方才继续向前流。科,坎。
7、放:这里是奔流的意思。
8、有本者:指有本有源的活水。
9、是之取尔;“取是尔”的倒装句,(孔子就是)取这点罢了。
10、沟浍(huì ):浍,田间水沟。泛指一切沟渠。
11、声闻:名声,名誉。
12、情:实,这里指实际才德。
13、舍:停
14、是:此
15、和:干涸
16、过:超过
作品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水啊!水啊!’他到底对于水取哪一点呢?”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水填满了低凹不平的地方才继续向前流,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间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才德,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作品读解
孟子一方面祖述仲尼之意,阐发水的特性;另一方面用水比拟人的道德品质,强调务本求实,反对一个人的名誉声望与自己的实际情况不符。要求大家像水一样,有永不枯竭的安身立命之本,不断进取,自强不息。
其实,我们在《韩诗外传》里发现了孔子自己对于为什么要 “亟称于水”这个问题的详细回答。
问题是由子贡提出的。子贡说:“君子看见大水总是要观察,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君子是用水来比拟人的道德啊!水到处给予而无私,这不是像很有德行吗?所到之处万物生长,这不是像很有仁爱吗?流向总是循着一定的道理,这不是像很有正义吗?浅处 流淌,深处莫测高深,这不是像很有智慧吗?奔赴深渊大谷而毫 无疑惧,这不是像很有勇气吗?任何细微之处也不放过,这不是像很明察吗?遇到险恶地势也不避让,这不是像很容忍大度吗?脏东西进去,干干净净出来,这不是像很善于化育吗?水面永远是平的,这不是像很公正吗?不求一概满盈,这不是像很有节度吗? 无论经过多少曲折,始终向东流,这不是像意志很坚毅吗?正因为水有这些特性,所以君子看见大水就一定要观察。”
这简直就是一首水的赞美诗啊!生动而深刻。既然如此,我们何不观水去呢?
作品出处
《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出自《孟子》的《离娄章句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作者简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