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同有《庙制图考》,已着录。其作此编,盖欲详考声韵之沿革。首列历代韵书之可考者,次列历代韵书之无考者,而采摭其序文、凡例、目录,以存梗概。上起魏李登《声类》,下迄国朝
顾炎武、
毛奇龄、
邵长蘅之书,无不采录。而草创未终,略无端绪;匡廓粗具,挂漏宏多。如首列
李登、吕静、周?、
沈约、
萧该、阳休之、
陆法言、唐玄宗、孙忄面、
颜元孙、
颜真卿、李舟、李涪、
徐锴、
陈彭年、丁度、吴?或、
毛晃、刘渊、
周德清、
韩道昭、
黄公绍、阴时夫、
宋濂(案此书以
乐韶凤为首,其《序》则濂所撰,专归之濂,殊误)、孙吾与、杨黼(案《韵学集成》着者章黼,此杨黼亦误)、
张之象、潘恩之书,已为不备。而李涪《刊误》不过偶论韵一条,并非韵书,尤为循名失实。续列历代韵书总目,自周研至张贵谟,凡三十二家,皆宋以前人,注云“已见前篇者不录”。然其中有名可考者,如唐僧智猷《辨体加字切韵》五卷见於《唐志》、《宋志》,宋僧《鉴聿韵总》五篇见於欧阳修集,皆前篇所遗,竟漏不载。又载李启《声类》十卷,注曰“魏校书令”。隋、唐二《志》俱无,知斯同何所本。殆辗转裨贩,误左校令为校书令,误李登为李启,而未能考正耶?所列诸韵目录,仅《广韵》、《平水韵》、《韵会》、《正韵》、《韵经》五家,其他即姑勿论。《广韵》繁、简二本,有《殷》、《文》独用,《欣》、《文》同用之分,《集韵》与《唐韵》有改并窄韵十二部之别,乃韵书沿革之大者,亦竟遗之。至於论古韵,则吴?或、陈第、
顾炎武、
毛奇龄、
邵长蘅诸说,
南辕北辙,互相攻击,而并全录其文,无一字之考订。知为杂抄之本,不过储着书之材,而尚未能着书。後人以其名重,遂录传之,故触处罅漏如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