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拼音:ké、qiào)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壳指物体的坚硬外皮,文读读qiào,白读读ké。
文字源流
“壳”繁体作“殻”,“殻”由异体字“殼”省写而来,而其初文又是“㱿”字。
㱿,甲骨文作图1-8,这些字主要作人名。对于其本义,李孝定说:“〔图A〕为乐器,㱿为鼓乐之象……《说文》训从上击下,即为鼓肖之意所引申。”即甲骨文“㱿”是手持鼓槌作打击状。小篆规范了笔画作图9。《说文解字》认为“图B”是床帐,在字中充当声符,是根据变化了的小篆字形所作的解释。
《说文》又说:“一曰,素也。”这似乎与“从上击下”是不相干的另一个意义。其实不然。桂馥《说文义证》:“字书㱿,外坚也。《诗·伐檀》‘不素餐兮’。《传》云:‘素,空也。’”李孝定说:“一训素,则由乐器之意所引申,盖乐器中空也。”《玉篇·殳部》:“㱿,物皮空。”恰恰是对“素”义的进一步说明。
“㱿”今读què,又读qiào。在《广韵》中,“㱿”除了《说文》的两个释义,又增加了“皮甲”的意义,即坚硬的外皮,这恰恰是当代“壳(殻)”字的意义。“皮甲”与“物皮空”的意义似乎是对立的,但又是有联系的,因为没有外面的皮甲,也就不存在中空,物体的皮甲与中空部分是相互依存的。般由表示“物皮空”到表示“皮甲”,是将字义(词义)的重心由一方转到了相反的另一方。正如“乱”最初训“治”一样,这在训诂学上叫做“反训”,《列子·黄帝》:“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幹)㱿。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此“㱿”字即“皮甲”义。
《集韵》将释“皮”的殻字归入屋韵,同时在上声讲韵出现了“殻”字,释为“坚固”,这可能是“殻(㱿)”字“皮甲”义的引申(而后来的字书都说“殼”同“㱿”)。事实上,表示“皮甲”义的“殼”字早已出现,在文献中与“㱿”字同时使用。如上引《列子·黄帝》“㱿”一本作“殼”。又如汉代张衡《思玄赋》:“玄武(按指龟)缩于殻中兮,腾蛇蜿而自纠。”晋代张协《七命》:“析龙眼之房,剖椰子之殼。”
“殼”字的读音情况比较复杂。首先,“皮甲”义的“㱿”和“殼”在字书、韵书中所归韵部不同,有觉韵、屋韵、药韵三类。这可能是在语音发展过程中,读音不稳定所致。此三韵的“殼”字声母均为溪母,三个韵都是入声,收k韵尾,实际读音的差别并非很大。
其次,殼今音读qiào,但在口语中又读ké。这种文、白二读的现象在汉语中是常有的。现《
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凡书面语中的“殼”都读qiào,如地壳、介壳、躯壳、金蝉脱壳。口语中的“殻”都读ké,并经常儿化,如贝壳儿、脑壳儿、弹壳儿。又如“卡壳儿”指枪膛、炮膛里的弹壳退不出来,比喻办事遇到困难暂时停顿,或比喻说话中断,说不出来。
“殼”后来省一横作“殻”,见《
篇海类编·器用类·殳部》。清代字书《
字汇补》中就有简体“壳”。是由“殻”字省写而来。民国时期于1935年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和1935年公布的《简体字表(第一批)》都将“壳”字收入。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确定以“壳”作为规范的简化字,并以“殻”为繁体字。
详细释义
(表格信息来源:《现代汉语词典》《辞海》)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殳部】苦角切
从上擊下也。一曰素也。从殳𡉉聲。𡉉,苦江切。
说文解字注
“从上擊下也”注:從上擊下,正中其物,確然有聲。
“从殳,𡉉聲”注:苦角切,三部。凡榖、穀、轂字以爲聲。大小徐皆云:“𡉉,口江切。”今《廣韵·四江》無,𣪊在三部,則𡉉古音亦在三部可知。音轉讀如韜,土刀切。
“一曰素也”注:素謂物之質,如土坏也。今人用腔字,説文多作空。空與㱿義同,俗作殻,或作㲉。吳會閒音哭,卵外堅也。
康熙字典
【辰集下】【殳部】 㱿
《唐韻》苦角切。《集韻》《韻會》克角切,並音確。《説文》:从上擊下也。一曰素也。
又《玉篇》:物皮空也。《列子·黄帝篇》:木葉幹㱿。
又卵甲亦曰㱿。仲長統《述志詩》:飛鳥遺蹟,蟬蜕亡㱿。或作殻。
又《集韻》空谷切,音哭。《正韻》:乞約切,音却。義並同。
又《集韻》黑角切,與嗀同。歐貌。《左傳·哀二十五年》:臣有足疾,若見之,君將嗀之。或省作㱿。
又叶丘𠋫切,音寇。張載《七命》:析龍眼之房,剖椰子之㱿。芳旨萬選,承意代奏。
《韻會》作𣪊。
【补遗·丑集】【士部】壳
《字彙補》:殻字省文。《馮仲好集》序:人之所以有生者,𤢜軀壳也。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士”窄,“冖”扁,“几”宽、大。“士”,居上居中,竖笔在竖中线。“冖”,㇖(横钩)的横段在横中线。“几”居下半格,略偏左,乙(横折弯钩)的竖弯钩段沿竖中线下行右弯钩出,钩尖与“冖”右端垂直对齐。
书法欣赏
音韵汇集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