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在
复旦大学与
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的框架下,原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和原上海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融合,组成新的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简称社科部)。 2014年6月16日,学校决定,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更名为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学院简介
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党的建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等7个二级学科和按照二级学科建设的习近平教育重要论述研究方向,与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含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2个二级学科。学院为全国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单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结果为A。“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入选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88人。学院拥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评议组成员1人;拥有国家级人才称号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2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主要成员3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界)2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理论界)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有专家1人;全国最美思政课教师1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2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才2人;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培育对象)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终身荣誉奖”获得者 2人;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8人;上海市曙光计划2人、晨光计划2人、浦江人才1人、阳光计划9人。
教学培养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社会科学基础部配合以复旦学院为组织载体的本科教学改革,从管理体制和教学体制入手,积极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力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具时代性和实效性。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围绕思想政治理论核心课程,开设一系列具有拓展性的配套选修课程,提供了近20种选修课的“菜单式选课服务”,包括“生命伦理学”、“生命教育”、“应用伦理学”、“中共党史人物述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中国农村公共政策研究”、“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科学哲学导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科学与宗教”、“中国社会文化概论”、“人生哲学”、“社会主义改革与资本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基础”、“心理健康导论”、“现代职场引论”等。尽可能适应和满足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学生对于理论素养和社会素养的个性化需求。此外,社会科学基础部还承担了上海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培训任务。
社会科学基础部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设立了专业研究项目和教学研究项目,支持教师从事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提供坚实的学科基础。近年来,多门课程被评定为复旦大学名牌课程、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和教材,发表论文数百篇,承担国家、教育部、上海市、市教委的多项科研课题,更有多项学术成果获奖。
科学研究
2005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在政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下设立中共党史(含党建)专业博士点。2006年2月,社会科学基础部成为国内第一批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单位。该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5个二级学科。
2006年7月1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正式成立,日常协调工作放在原社会科学基础部。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发挥研究平台的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通过研究院的组织平台,社科部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以此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2007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被评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曾承担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教育部全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办公室挂靠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全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博士学位的培养任务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的任务。
现任领导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