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堃堡
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常熟。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2004年8月至2021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顾问、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人物经历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
1985—1996国家环保局,先后任外事处处长、外办主任、国际合作司司长
1996—1999中国常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代表
1999—2003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应急协调员、能力建设部主任
2003—2004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
2004年8月至2021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委员、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顾问、同济大学客座教授
主要事迹
环保大使绿色一生
首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1978年从湖南被调到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研究所,1985年调入国家环保局,1999年进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任职,2003年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委托,筹建环境署驻中国代表处并出任主任职务。退休后仍在做一些环保方面的工作,担任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一生都是在从事环境保护工作。这一事业被人们称为绿色的事业,所以博客用的就是‘绿色一生’这个名字。”
关注太湖
夏堃堡首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夏堃堡先生,十分关注太湖蓝藻这一事件。作为一个一生从事环境保护的人。他说,蓝藻是一种富营养水体的物质,它常在夏季暴发。什么是富营养水?就是含有适合蓝藻生长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这些水都是周边地区向湖内排放的。有了这些富营养水,蓝藻就会在那么短时间内一下子暴发。两年以前,太湖蓝藻还只是一部分,现已是全湖了。太湖周边有好几个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那么大的地方,那么多的人在周边生活,人们都靠太湖来用水,发生了这样严重的事件,怎么了得。我们已经治理了好多年,可是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企业向湖内排污呢?这说明,我们对环境治理的力度还是不够,我们的工作还有漏洞,说明我们的环境治理依然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
说到太湖,夏堃堡又想到了滇池。前些日子,他和家人自费去昆明旅游,参观了很多景点。正当他们要去滇池的时候,有的游客告诉说,不要去了,滇池的水是臭的。滇池的水为什么也是臭的呢?也是因为污染。
荒漠化
夏堃堡还讲到了荒漠化现象。他说,荒漠化是让全世界许多地区的人们都很头痛的一件事。在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许多城市和农村地区每年都要受到沙尘暴的危害。据有关资料报告,中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共400多万平方公里,占我国总面积的40%多。我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控制荒漠化。但究竟控制住了没有呢?我国荒漠化的肇因主要是草原退化,而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盲目垦殖、樵采、滥挖和过度放牧。我国70年代草地退化面积占10%,80年代中期占20%,90年代中期占30%,由于各种措施,使沙化数量开始减少并出现逆转的趋势,沙尘暴的数量和程度都有了一定减少和减弱,但是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政府采取的退耕还草、退牧还草、限制载畜量等措施在实施中尚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地方退耕还草后的土地又退回去了。近年,在土壤条件脆弱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还出现了商业造林行为,这非常有可能造成土地的进一步退化。
太湖蓝藻、滇池水臭、沙尘暴频发,这些都告诉我们,我国的环境问题仍然不容乐观,我们没有任何必要放松警惕,而只能再鼓干劲。
在夏堃堡家里,有他从非洲等40多个国家带回的各种工艺品,最多的是盘子,有镀银的、皮制的、木质的、玉器的、铜制的、瓷器的。在这些纪念品中,最让他喜欢的是放在柜子里的肯尼亚作品。因为他曾经在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生活工作了七年多时间。
肯尼亚人不打猎
夏堃堡夏堃堡介绍说,肯尼亚位于非洲东部,赤道横贯中部,东非大裂谷纵贯南北,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首都内罗毕人口约200万,坐落于海拔1700多米的中南部高原上,四季如春,常年有花,被誉为“阳光下的花城”。肯尼亚仍是一个较穷的国家,但肯尼亚人不猎杀野生动物。他曾经到过肯尼亚西南边境的马赛马拉自然保护区,那个保护区有1800多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大型野生哺乳动物最集中的栖息地,是非洲野生动物观光的第一目的地。这个保护区从1961年建立以来就成为世界上禁猎区之一,每年从7月底到10月底会发生世界上最壮观的野生动物大迁徙,其中有140万头角马,50万头瞪羚,20万只斑马,还有其他许多东非草食及叶食动物。最常见的动物有大象、野牛、羚羊、斑马、狮子、猎豹、豺狗、角马、河马、鳄鱼等。我国的著名电视节目《动物世界》中的许多镜头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肯尼亚还有纳库鲁国家公园和阿巴塞利国家公园等许多自然保护区。在这里,只要人们去打猎,他们的生活都会改善很多,可是,这里是坚决禁猎的,而且肯尼亚人也形成了不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的习惯。在他们看来,猎杀野生动物是一件犯罪的事。每一个人都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物。所以,非洲为我们人类留下了最神秘的魔力,也留下了人与大自然最为和谐的生命交响曲。
夏堃堡从书架上取下了一本书,题目是《不屈不挠》,是介绍一个叫玛塔伊的肯尼亚妇女的回忆录。玛塔伊号召人们植树,于是启动了非洲植树运动。玛塔伊不仅保护现有的环境,还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进行保护和加固。她于1977年启动了“绿带运动”,在近30年里,动员贫穷的非洲妇女种植了近3000万棵树,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为上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由此她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非洲女性。夏堃堡说他在内罗毕见过这个妇女部长,也听过她作的报告。她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他。
“如果中国的汽车和美国的汽车一样多的话,那就会造成世界的灾难。”特普费尔这句话说明了中国环保的重要性,也道出了环境署在华设立第一个代表处的真实意图。
“是一条破冰的船”
夏堃堡2003年2月在内罗毕举行的环境署第22届理事会期间,中国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内罗毕最好的一家中餐馆江苏饭店举行了一次晚宴,招待特普费尔和其他环境署高级官员。特普费尔在致祝酒词时说:“我已决定任命堃堡先生为首任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主任。堃堡先生是一条破冰船,是最好的大使。”时隔近四年,夏先生已经从代表处主任的职位上退了下来。当他回忆起环境署在全世界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的代表处时,仍然觉得意义重大。 夏堃堡说,中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环境状况关系到全人类的健康和福利。我们环保方面的措施和效果都直接关系到全球环境的利益。可以说,我们做得好,则促进全球环保事业的发展,对世界环境的保护是一个贡献;做得不好,则对全球环境产生负面影响。中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期,如果不采取坚决而有力的措施,环境问题会比以前大幅度增加,就会影响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这些年来,中国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展了很多合作活动。环境署的很多部门都在中国做项目,但又缺乏协调,所以设立一个代表处,加强协调,使环境署在中国的工作更加有效,更加正规。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促进下,2001年特普费尔与解振华会谈时,一致同意在中国建立环境署驻华代表处。
夏先生说,环境规划署在世界上设有六个地区办事处,分别是北美、拉美、亚太、西亚、欧洲还有非洲,另外在俄罗斯设有一个联络处。而国家一级的代表处以前从来没有过。在一个国家设立环境署代表处自然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
夏堃堡原任环境署能力建设部主任,被任命为驻华代表处主任后按理应该立即到北京就任,但因当时北京非典严重,他便偕同夫人于2003年5月先去了设在泰国首都曼谷的环境署亚太地区办事处,在那里开始了创建驻华代表处的工作。7月,他们从泰国曼谷飞回北京,9月19日即举行了成立仪式和新闻发布会。
夏堃堡先生回忆起当时一系列工作来,如数家珍。他说,担任环境署驻华代表处主任以后,他协助和协调了环境署在华项目的实施;协调和参与了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项目和活动的开发和实施;代表环境署参加了在华举办的重要环境活动;参加了在华联合国机构工作组的活动;还代表环境署参加了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举办的一些环境保护活动。
政策对话会
起草文件
夏堃堡还起草了中英两种文字的《北京奥组委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谅解备忘录》,并和奥组委环境活动部副部长余小萱就双方在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环境合作活动和备忘录的签署进行了多次磋商。后来,该协议由北京奥组委执行副主席刘敬民和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费尔在北京签字。环境署和北京奥组委已开始在此《备忘录》的框架下联合开展一系列绿色奥运的活动,例如,环境署已完成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环境审查报告》。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国际奥委会和北京奥组委联合在北京召开了第七届世界体育与环境大会。
说起这些工作,夏先生充满了自豪,他觉得能站在全球的高度为中国和全球的环境事业做事是他一生的光荣。
他记得,小时候,他上海的家住在一个石库门房子的三层阁上,靠近苏州河,附近有许多纺织厂。那时上海的污染就很严重了。苏州河水是臭的,空气是污染了的,纺织厂排放出的烟全是黑的。
上学路上
夏堃堡先生出生于上海的苏州河边上。因为父母都是纺织厂工人,每天上班,于是他被送到了江苏常熟老家,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小学毕业后,回到了上海上中学。在上学的路上,他用手指往鼻子里塞一下,拿出来一看是黑的。 1960年,夏堃堡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学院的留苏预备生。因中苏关系破裂,留苏未成。他和其他留苏预备生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各系,念了五年英语。上学期间他一直非常认真,晚上作息时间关灯后,还会躲在被窝里念英语。
那时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在全国上下节衣缩食渡难关的时候,学校号召学生们自愿减少粮食定量。他响应号召从原来的定量每月30斤减少到27斤。每天在学校食堂吃饭时,往往为是否要加半个窝窝头而思想斗争半天。就在当时那样困难的五年里,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他给李鹏总理等国家领导人当过翻译。后来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署工作期间,他的周围全是外国人,无论是写工作方案,还是作报告,用的都是英语。没有中学时对于苏州河环境污染的感受,没有大学那几年打下的坚实的英语和知识基础,他的人生不会如此绿色,如此灿烂。
心不仅在草原也在城市
环保专家夏堃堡经过研究和思考,夏堃堡得知:中国天然草原面积3.93亿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1.7%,全国天然草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家畜超载。17个重点监测省区的天然草原家畜平均超载率为35%,其中内蒙古、新疆、甘肃和四川等省区超载达40%以上。过度放牧和垦殖是草原环境恶化的原因,党和政府采取诸多有效措施进行遏制,但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破坏生态环境尤其是破坏草原的活动,借助冠冕堂皇的“植树造林,利国利民”名义,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非法集资商业造林,造成对草原的人为的大肆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但一直以来很少受到追究。 草原生态环境的退化,是造成国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夏堃堡认为这是我国存在的急需解决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土地资源受破坏,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丧失,大气污染加剧,后果十分严重。夏堃堡建议,首先要改革我国现行环境管理体制。我国荒漠化治理由林业主管部门牵头管理,草原和畜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管理,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实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是最根本的防治荒漠化的有力保证。要完善商业造林等生态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战略,对于沙化的土地采取措施,防止沙尘的流动和转移。部分退化和正在退化的土地,要恢复其生态功能,改革畜牧制度,改放牧为圈养,大力发展草产业,以优质牧草饲养牲畜,打造量高质优的畜产品。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实,绿色草原的休养生息,将指日可待。
热切关注 低碳经济
夏堃堡既把眼光投向空旷无垠的草原,也将眼光投向人流熙攘的都市。说起彭斯的名句:“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不在这里”,夏堃堡说:“我的心在高原,我的心也在这里”。城市生态,也是他所热切关注的。他说:“实行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低碳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以及发展和使用氢能等新能源来实现。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并行,达到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的目的,夏堃堡说。
我国城市总数已达661个,城镇人口5.4亿人。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8%—60%,在此期间,中国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亿。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相当严重。从全国来说,“十五”环境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全部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比2000年增加了27.8% ,化学耗氧量仅减少2.1%,未完成削减 10%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加剧。我国正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力争“十一.五”环境保护目标得以实现。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发展低碳经济是必由之路。
夏堃堡经过调研,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低碳城市的一些建议。要实现低碳城市,就要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建立实行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方面,夏堃堡说,要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完善的“资源 - 产品 – 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让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循环,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清洁生产是从资源的开采、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和废弃物的处置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它们的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要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及示范工程,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有机结合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统筹规划、同步实施,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采用最安全最先进技术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
夏堃堡对记者说,发展低碳经济,要提倡低碳消费,实行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同样加剧能源的消耗。2007年4月末,北京私人汽车达187.8万辆。他引述特普费尔的话,如果中国人均汽车拥有量达到美国的水平,这个世界将会出现环境灾难。另外,水资源浪费严重,用自来水浇绿地,建温泉、汤泉、水城,洗车,以及酒店饭馆弃置的食品,城市彻夜通明的景观灯,等等。都是过度消费浪费资源的体现。发达国家中占世界人口20%的人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比中国多达五倍。所以,这种消费方式导致全球的温室效应。提倡实行低碳消费非常必要而及时。低碳消费,绿色生活,要落实到日常的细节上,如不用塑料袋、电器关闭不待机、拒绝一次性用品、尽量不开车,购物要有计划等。2007年12月,在英国驻华使馆联合北京青年报和搜狐网等多家媒体举办的全国民众“体验小变化,持续好生活”环保活动中,夏堃堡曾担任评委,这次活动决出的几名优胜者,曾赴英国体验绿色生活。
夏堃堡强调说,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控制高碳生产,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的。高碳经济的过热增长往往付出牺牲环境和资源的代价,我们应该降低高碳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电力和轻工等行业的准入条件,新建项目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排放标准;制定必要的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和惩罚措施等。2007年开始,国家实施“区域限批”措施,即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为止,应该扩大此措施的范围,即使因此而降低GDP的发展速度,也在所不惜。我国生产高碳产品出口,自己深受污染之害,应该作出必要的调整,大力减少高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并大力发展低碳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夏堃堡说,根据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对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进行了排序,我国资源绩效排位世界的第54位,属于“最差生”之列。但我们将迎头赶上,毫不气馁,政府已制订了从2006-2010年单位GDP 能耗降低20%的指标。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扭转落后的局面。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 “巴厘岛路线图”,其中包括了一个加速向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技术转让的战略性方案。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机制,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下的“清洁发展机制”和其它机制,引进资金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低碳城市的建设,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的速度,实现经济发展和气候变化应对之间的平衡。
夏堃堡说,令人高兴的是,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污染减排取得突破性进展,低碳经济的概念也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所有关心绿色中国环保事业的人士,看到了希望。
岳麓山下洞庭湖边
夏堃堡命运又一次对志向远大的夏堃堡开了一个玩笑。不久,“文革”开始,他没能留学英国。1970年,夏堃堡告别刚满月的儿子,前往位于湖南省茶陵虎踞镇的外交部“五七”干校。虎踞镇地处丘陵,山野烂漫,清澈的洣江穿流而过。清新的田园风光让积压在夏堃堡心头的离愁别绪得到暂时的缓解。他努力投入劳动中,茶园需要拔草,他就跪在地里边爬边拔;没有牛,他就把自己当作牛,“我是最瘦弱的一头。我用一根绳子,系在木犁的头上,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在干校劳动期间,他两次受伤。
1972年底,夏堃堡被分配到了中南矿冶学院,担任该院和湖南大学合办的英语专业的教学工作,为这两个学校培养英语教师。他住在岳麓山下的“静一斋”,距离著名的爱晚亭不足500米。在动乱的年代里,夏堃堡仿佛来到世外桃源。他经常在清晨登上山顶,或者钻入松林里采拾蘑菇,拿回宿舍做面条吃。夏堃堡教学十分认真,总是先写好教案,在宿舍里彩排一遍,才敢上课堂。三年教学生涯里,他培养出了数位如今仍活跃在英语学界的优秀弟子。“当学生们亲切地叫我‘老师’时,我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夏堃堡一直感念于这段温暖的时光,他书房的雅号“静怡斋”正源于当年的宿舍名。
1976年,夏堃堡被借调到正在建设中的岳阳化肥厂,为在那里指导设备安装的外国专家担任翻译。
1978年,正值改革开放,北京市需要大量外文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加之好友中国科学院人事局潘世起的帮助,夏堃堡终于回到了北京。
中科院环化所国家环保局
初回北京,夏堃堡在中科院环境化学研究所(今中科院环境生态研究中心)负责外事工作,并兼教英语。1979年,美国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巴巴拉·布鲁姆女士应环化所所长刘静宜的邀请率团访华,夏堃堡负责接待工作。正是在这次接待中,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人——时任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的曲格平。曲格平是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首任常驻联合国环境署代表,对环境问题有独到的见解,竭力主张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环保的先进经验。
夏堃堡流畅的英语表达令曲格平印象深刻。此后,不论是接待来宾还是出国考察,凡是重要的场合,夏堃堡都会被曲格平请去做翻译。
不久,曲格平征求夏堃堡意见,让他到环办工作。面对这份求之不得的邀请,夏堃堡立刻回单位申请调动。然而刘静宜却表示:“我们的大多数年轻科研人员英语还没过关,这里还要靠你。”为了安定这位难得的人才,夏堃堡随即被提拔为环境化学研究所办公室副主任。
1984年,国家环境保护局成立,曲格平被任命为第一任局长,随着外事活动的不断增多,他迫切需要将夏堃堡招致麾下,只要见到刘静宜,他都会提夏堃堡的调动问题。一年后,夏堃堡终于来到国家环境保护局工作,担任外事处副处长,拉开了他的环境外交事业序幕。
之后,他又被提拔为处长和外事办公室主任。1993年,外办升格为国际合作司,他被任命为司长。
所谓环境外交,就是政府间通过谈判和协商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协议或无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或指南,以采取共同行动,解决全球、区域或各国的环境问题的国际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外交,夏堃堡是开拓者之一。他先后参加了《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多边环境协议的谈判和组织实施。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此次会议从1989年开始筹备。夏堃堡是中国筹备小组成员,参与了我国与会对案的制定,并参加了在内罗毕、日内瓦和纽约召开的四次环发大会筹备委员会会议。1992年,夏堃堡参与组织成立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并任副秘书长,负责该委员会第一阶段活动的具体组织工作。委员会在我国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事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一直到2021年9月。
环保智囊团
2004年夏天,夏堃堡退休了。在给特普菲尔的信中,他这样总结自己的外交生涯:“我几乎将我的一生都献给了保护全球环境的崇高事业。我知道,我的能力有限,贡献微薄,但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夏堃堡的“绿色事业”并未就此终止,他继续为“全球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事业做些小事。”
2006年8月18日,夏堃堡入选环保总局科学技术委员会。这个和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一起被冠以“中国环保智囊团”称号的组织,汇集了中国环保领域的领军人物,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环保“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他是中国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环保民间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和国际合作顾问,为该组织的国际合作出谋献策;他还是同济大学客座教授,他曾两次去上海为环境署和同济大学合办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学院的中外学生用英文授课,讲的是环境外交。他是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所顾问,经常代表该所出席联合国环境与发展方面的重要会议,为这些会议写报告。
“不论是做官还是当百姓,只要为了中国和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事业,让我做什么都行。”夏堃堡的言语间透着坚定和从容。
北外演讲
中华环保联合会理事、顾问夏堃堡应邀于4月16日回其母校北京外国语学大学作题为《国际环境外交》的演讲。
夏堃堡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曾任国家环保局国际合作司司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能力建设部主任和驻华代表等职。夏堃堡年轻时曾在大学任教,是同济大学客座教授,因此,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年轻人都叫他“夏老师”。夏老师最大的心愿之一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从事环境保护和环境外交工作的人才,此次回母校演讲就是他实现此心愿的一项活动。
演讲前,北外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姜绪范会见了夏堃堡。北外校友办主任张慧文、中华环保联合会国际部部长王宇明和干部李蕾、魏大伟参加了会见,并聆听了夏老师的演讲。
夏老师用英文作此演讲。他简要介绍了环境外交的背景、概念和有关理论以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际环境会议的成果和影响,并着重讲解了国际环境治理和环境立法等方面的知识,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关于气候变化方面的问题。夏老师的演讲受到了北外学生的欢迎。
夏堃堡老师写的自传体文学作品《环境外交官手记》一书不久前出版,受到欢迎。北外不少学生已经买了此书。演讲后,北外校友办向提问的同学赠送了此书,夏堃堡应邀在书上签名。
2009中国能源环境科技论坛上的演讲
环境问题严峻
当前世界正在经历着一个全球化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积极方面是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但同时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消失、臭氧层耗竭、污染、水资源耗竭以及为了争夺公有资源引起的冲突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选择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也就是低碳经济的道路。
低碳经济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低碳经济,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和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实行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能源生态体系。城市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能源、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的使用,增加天然气的使用以及发展和使用氢能等新能源来实现。
低碳生产 低碳生产是一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要实现低碳生产,就必须实行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
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共同的一个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碳能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最重要的操作模式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两者不同之处是范畴的不同,即前者是一种经济模式,包括了生产和消费,而后者只是一种生产模式,是循环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
要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实行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体系,推进重点行业、产业园区和省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广循环经济先进适用技术和典型经验,建设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程。
按照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率、低排放、可循环和可持续的原则发展低碳经济。节能、节水、节地与削减污染物总量有机结合起来,实行统筹规划、同步实施。
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生物质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经过最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采用最安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严格的环境监测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核电;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有序开发水能,主要是小水电;大力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低碳消费 我们要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发达国家中占世界人口20%的人消耗了全球50%的能源,而世界上有13亿人每天的生活费不到1美元,有10亿人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美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比中国多达五倍。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要对造成的全球环境问题负主要责任。他们首先应当带头实行低碳消费模式,带头采取行动,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过度消费现象越来越严重,我们必须采用低碳的、绿色的生活方式来保护环境。
控制高碳产业发展速度。
中国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高速过热发展、排放标准低于先进国家的标准等问题造成了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为实现低碳经济我们必须降低发展速度,即降低高碳产业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加大淘汰污染工艺、设备和企业的力度;提高各类企业的排放标准;制定必要的经济政策和惩罚等措施。
区域限批 要使我国环境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必须将“区域限批”措施的范围扩大,即在没有环境容量的区域,停止批准新建增加污染排放量的项目,包括能达标排放的污染项目,直到这一地区有了环境容量为止。
开展国际合作,引进低碳技术 展开国际合作,招商引资,引进低碳技术,加速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步伐。
出版图书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25 21: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