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家骏(1937年6月-2021年10月11日),湖南龙山人,
土家族,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研究员。
人物生平
1956年至1961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
1961年至1963年在南开大学历史系攻读明清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1963年至1978年先后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十一、一、十七、二十中学任教。
1978年至1986年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3年任副研究员。
1986年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中国法律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公安部特约监督员、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副会长、北京市监察学会副会长等职务。
2021年10月11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人物轶事
一生坎坷
他给政法大学老校长写信,毛遂自荐要来当教授。结果如愿到研究生院,并很快被破格评定为研究员。夏老戏称自己 是“8分钱邮票就调进了北京”。
记者问:“一个年近70岁的老人为什么乐此不彼地为他人奔波?”夏老说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他顺手从桌子上 拿起一条白纸,右手从黑色的小包里捏出一撮烟丝,均匀地撒在白纸上,小心地卷起来。上访群众走后,他终于可以清闲下来 ,享受一下在东北“教育改造”时染上的小小的嗜好。随着袅袅轻烟,夏家骏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1938年徐州会战时,夏家骏仅半岁,身为中共地下党员的父亲夏次叔便死于国民党之手。夏家骏母亲得知此消息 后精神失常,不久便去世了。成了孤儿的夏家骏躲过桂林岩洞,目睹日机轰炸;逃到过老家湘西龙山县土家寨,耳闻匪患;也 学会了做苦力,打草鞋、挑担子、烧炭,只要能谋生,无所不为。
夏家骏13岁时,被乡土改干部安排进龙山县小学上学,两年后考入省立13中(今湘西吉首民族中学);18岁时 考上清华大学建筑系,因父亲历史问题没有被录取。1956年,他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61年至1963年读明清史 专业研究生。毕业后,他被送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在那里学会了打炕、脱坯等体力活儿,瓦匠水 平不亚于6级;先后在4所中学教过语文、历史、地理、数学;1974年他出版了《清代中叶的白莲教起义》,之后又写了 不少关于清史、地方史的著作和学术论文;1978年,他调到黑龙江省社科院从事地方史的研究,境况才有所改变;1983年,他的父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1986年是夏家骏命运的又一次转折点,他大胆地给中国政法大学老校长写信,毛遂自荐要来当教授。结果他被调 到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并很快被破格评定为研究员。夏老戏称自己是“8分钱邮票就调进了北京”。
1989年,夏家骏担任北京市监察局特约监察员。不久,北京市某药厂5名中层干部状告厂长贪污,夏家骏插手后 ,厂长很快就被撤职。当时一本杂志披露了这件事,从那以后,夏家骏的家就成了信访接待站。从此,夏家骏平均一天要接待 数名群众和接听数十个电话。
嫉恶如仇
他向温总理提出了严打假报告的建议,并且说:“我要做政治上的王海,对报告进行打假。”
夏家骏对记者说:“我既然是政协委员,就有义务去化解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下情上达。有群众在信中称我‘民 间信访局长’,这是一份信任。我每年大概收到群众700多件上访材料,属于一般案件的,我就直接转给地方领导,解决率 约在70%;影响较大的案件,非得中央领导批示才能解决的,我就直接给中央写信。去年,中央政治局常委给我批复了10 封信,事情都得到了解决。”
在夏家骏眼里是“小事”的上访,夏老每年都要处理二三百件。而夏家骏眼里的“大事”则是人命关天的案件。
河北唐山市的
李久明,如果不是夏老“枪下留人”的呼喊和奔走,恐怕早已做了“冤死鬼”。就在被核准死刑、等待 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的关头,中国政法大学从唐山来的一名进修生急忙找到夏教授。夏老看了材料,又反复核实一些细节,他便 试探性地给河北检察院一位领导打电话说明情况,这位领导建议夏老最好给中央领导写封信。夏老立即把信递交给罗干同志, 很快得到批示。3天后案件得到突破性进展,最终使几名刑讯逼供的民警和公安局领导锒铛入狱,李久明无罪释放。
像李久明这样的小人物被冤枉已习以为常,然而辽宁省朝阳市市长刘向荣因与一位官大一级的领导有矛盾,而受到诬 陷就少见了。在某领导的指使下,检、法两院认定刘向荣向港商当众借的2万元是受贿,而港商也因刑讯逼供被打断了腿,才 屈打成招。经过8个小时的审判,法院当庭判处刘向荣有期徒刑8年。夏老看了上访材料后,认为这是打击报复,就给中央领 导写信反映。后来5个政治局常委批示,使刘向荣得以无罪释放。
有时中央领导批示后,下面不但不解决问题,而且竟然向中央领导报告假情况。2004年1月,夏家骏前往哈尔滨 参加一个活动。在会场上,一位中年男子找到了他——鸡西市政府拖欠企业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因为工资被拖欠,一位工头 在农民工讨债的压力下,喝农药自杀未遂。在哈尔滨经过多方面的调查后,1月4日,夏家骏提笔给温总理写了一封信,专函 上写的是“呈温总理”。但这封信几经辗转,却到了鸡西市政府。市领导看了信后,恼羞成怒,被欠薪的农民工讨工钱更难了 。
2月16日,当事人之一的宋延寿再次找到了夏家骏,向他反映事情的恶化情况。夏家骏听罢很气愤,再次提笔写了 一封信。这次,夏家骏没有指望信能转到总理手里,他信中的称呼是“中央领导同志”。这封信发出后不久,“两会”召开。 正在参加小组讨论的夏老,突然接到了全国政协信访局的电话:“温总理批示了。”
总理的批示落款是2月27日,并注明:“家骏同志的信时至今日才收到,对他反映政府工作、反映社情民意深表感 激。”夏老说:“总理能够对一位政协委员的信这样重视,而且对我表示感激,我很感动。”
3月31日,黑龙江省调查组把写好的假报告呈送国务院。温总理很快做了批示:“请家骏同志先阅。”夏家骏逐条 批驳,并附上了自己的报告,一并呈给了总理。他向温总理提出了严打假报告的建议,并且说:“我要做政治上的王海,对报 告进行打假。”
中央很快派了联合调查组,对“鸡西案”进行调查。在中央的干预下,“鸡西案”后来有了很大的进展。“调查组在 的时候,鸡西市政府勉强还了农民900万,还欠260万没给。调查组走后,听说政府还要从发给农民工的工资款中收回1 00万。而工程欠款3100万,则顶着一分不给。”夏家骏对这件事愤愤不平。
布衣常委
“我无权办具体事,不过是把情况反映给领导,并通过许多正直的领导给困难群众办些事而已。”
从人大常委转到政协常委时,中央统战部领导找夏家骏谈话:“你还是正部级待遇。”但他从来就不去想什么正部级 待遇,既没有公车,也没有私车。他说:“我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不算什么官,与百姓容易沟通;我本是一个孤儿,从小 到大,时时处处受到好人的援助。责任感和良心都驱使我尽可能多地为百姓办事。”
心系弱势群体使他家变成了“上访接待站”。全国各地进京上访的老百姓很多都找他跪着、哭着申冤。几年下来,上 访材料能装好几个麻袋。对待上访群众,他安抚备至,特别困难的,他吃住全揽下。如果案子蹊跷,夏家骏二话不说,拎起破 皮包就走。
为了节省,在北京办事他尽可能乘公交车或地铁,很少打的;为了省手机费,他与人联络的方式大都是发短信,有时 把手指头都摁肿了。实在没钱花了,他就卖字。在中国首届国际博览会上,他的一幅一尺半的字,卖出了当场最高价1.8万 元,他把这笔钱全部救助那些上访的穷人。
夏老不喜欢别人称自己是“夏青天”,但他默认了“布衣常委”这个称呼。但在京城,流传着这位“布衣常委”很多 尴尬的笑话。他曾被当成司机、随从,不给文件不给座位;进人民大会堂开会,常被拦住详细盘查。
“我无权办具体事,不过是把情况反映给领导,并通过许多正直的领导给困难群众办些事而已。”夏家骏最终选择了 做一个下情上达的“绿色通道”。
这个“绿色通道”曾受到家人的抱怨。一方面是家人出于对夏老的心疼,一方面是夏老家里经常是人来人往,使家人 不得安宁。但是,夏老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或减弱自己这个“绿色通道”的作用,而是积极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得到了家 人的理解和支持。
“绿色通道”得到总理的赞许。夏老曾给时任总理的朱基一个20字的直谏:信仰日弱,假话日多,权色日重,吏事 日怠,上下日远。朱总理曾称赞夏老说:“你是个好人哪!你是个好人。”现在,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夏老为数不多的特权之 一,就是可以在信封上写上:总理收。夏家骏的祖辈曾经跟随康有为公车上书,眼前的夏老,还保留着祖辈的风范。
采访即将结束时,夏老的思路又回到了政协会的提案上。他说,今年的提案仍是老生常谈——建立群众上访的“绿色 通道”问题;还有这几天在会上思考的精简政府机关人员问题。按照中国的传统,“盛世必裁员”。裁撤冗员,既符合历史的 要求,也符合现实的需要。夏老认为,目前一些地方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既妨碍意见集中,又在群众中产生不好的影响。
人物作品
书籍
1974年他出版了《清代中叶白莲起义》一书。在黑龙江省社科院工作期间,著有《清朝史话》、《中国人与酒》两部著作。近些年来,又有10余部专著和译著问世,还有《乾隆削冗评议》、《乾隆惩贪述评》等百余篇论文见诸报刊,并参加了《中国官制史》、《中国法律史大辞书》、《清代法制史》等著作的撰写。
书法
他工于书法。1994年以来,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北京、长沙等地展出,出版了精装本《夏家骏书法》一书。1995年2月,《中国艺术报》第一版以《学者、诗人、书法家》为题作了专门报道。他的书法自成一体,独具风格,行、草、楷、篆诸体俱佳,在书法界较为少见。评论家评说:“他的行草有独特神韵,既符合书法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篇章有疏有密,笔下有枯有润,润得饱满,枯得有劲,每笔都有意念。他的小楷与赵孟頫的神似,厚重为本,略有飘逸。总的来说,他的字形柔润,但内里有刚,看起朴拙,实则潇洒,是一个矛盾集合体。”
相关报道
熊玮:《
云上日出》,穿透苦难的阴霾(发表时间:2018-11-20 来源:
中国青年网)。奉献这部细腻的爱国主义影片的,是青年导演熊玮,影片主人公原型是85岁的著名学者夏家骏。1941年11月4日,天刚破晓,侵华日军的飞机盘旋在湖南常德上空,他们没有投下炸弹,而是投下飘飞的布条、棉絮,以及米谷、玩具。自以为躲过一劫的常德百姓,想不到更残忍的死亡在等着他们。这一时期,也是生活在湖南的夏家骏最艰难的时候。母亲病逝,出生后未见过一面的父亲也在台儿庄战役中殉国。85岁的夏家骏看过影片后掩面哭泣。电影里年少的主人公勾起了他的回忆,幸福来之不易,靠的是顽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支撑少年不断向前,最终等到了苦难乌云散去,阳光照耀自己
人物评价
他为人正直,性格刚强,曾被朱镕基称为“湖南蛮子”。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和公安部特约监察员,他敢讲真话,为民代言,痛斥腐败现象,与不正之风作坚决斗争,赢得了群众的敬佩。他有一首自勉诗:
两袖清风步履轻,平生无意求虚名。
辛劳来解庄周梦,惟尽百年赤子情。
夏家骏作为体察民情的全国政协常委,被称为“布衣委员”、“夏青天”。“不是律师,不在权力部门,但为老百姓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特别是助推纠正一些冤假错案,是夏家骏委员的最大乐事。这些年,他为老百姓办过的实事、跑过的案子不知有多少。”(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评)
夏家骏先生作为著名历史学家,治学态度严谨,学术造诣深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发表了大量有关中国法律史、清史和中国通史的精品力作,填补了部分史学研究空白,在史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夏家骏先生作为无党派人士的优秀代表,对党有着深厚的感情,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履行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职责,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政法大学评)
乐观精神,支撑少年不断向前,最终等到了苦难乌云散去,阳光照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