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山过雨图
清代龚贤创作纸本水墨画
《夏山过雨图》是清代画家龚贤所作的纸本水墨画,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画作内容
本幅左上角款署“武陵龚贤”,钤印一方。此画以南京一带的山林为题材,描绘了夏日雨霁山林的景色,夏日雨过后,山峦如洗,青山碧绿,树木茂盛,大气湿润而明洁。此画基本上采用远景、中景、近景三段式。近景为山岩和彼岸,崎岖的坡石间树木丛生,一棵棵竞相生长的树木,棵棵枝干挺拔,枝叶茂密;远景山峦重叠,山峰和山坡层层向远次推去,山巅屹立期间,似与天接壤,山顶烟云缭绕,茫茫一片。中间乍看似有空白处,其实不然,而是烟锁山腰,迷雾一片。
创作背景
有关专家研究认为,龚贤此图作于五十岁之前,此时“黑龚”画风已然形成,只是尚末进入他一生中创作的鼎盛时期。画中题款有四字“武陵龚贤”,可以由此断定是龚贤晚年定居清凉山后之作。
艺术鉴赏
主题
该图以南京一带的山林为题材,描绘了夏日山雨过后,山峦如洗,浓荫滴翠,大气湿润而明洁,万物生机盎然的自然景像,表达了画家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和赞美。
构图
此画呈纵长方形,构图严谨笃实,上不留天,下不留地,在画幅左上角仅有的空隙处,被画家白款署填补,因而此画构图充实饱满,但满而不塞,层次分明。在浓荫蔽日的山林空隙处,透进一缕阳光,两座秀丽的小屋隐显于烟光浮动之中,寂静的山林更增添了幽邃之感:在章法的安排与意境的塑造上,画家以高远和深远法,通过数段留出的云气,将画面的层层宕开,使人步步深入。
技法
该图用笔老辣朴拙,沉着稳重,秃笔与尖笔兼用。秃笔取之圆浑苍劲勾屋皴擦,画树和点苔苍老有力。尖笔,旨在运用笔锋的流利转动,勾勒石廓,表现出石质的峭利感,晚年多用此法。用墨,以层层积墨见长,虽不用泼墨,实具有泼墨烟润淋漓的效果,颇有宋人的用墨特点。
写山石,多次皴擦点染,积而又积,以求浑厚苍润。平缓的山坡,雄浑的峰峦,先用淡墨笔作披麻皴,皴笔短细,轻松而严实。然后再用干笔层层皴擦,由淡渐浓,十数遍而成深使原有皴线隐于皴擦之中,在阴阳交接处和主要轮廓上用焦墨点擦和勾廓最后用淡墨层层渲染,使山体浓厚滋润,浑然体而又层次分明,浓淡得体。更为独特的是,龚贤还在浓重的山石上留出受光部分(近似西画的高光),并根据山石因受光照射而显出阴阳变化和体积形态的原理,运用积染法,表现山石上微妙的明暗变化及山石结构,真实而富有新意。这正是他长期观察研究自然,不断进行艺术实践而创造出来的。
画树木用挺劲的墨线勾干,特点是干直枝疏,且多留白少皴。叶用墨极浓,也是由淡墨画起,多次加积而成,浓荫袭人,烟润欲滴。浓黑浑然中,显出丰富的墨色层次,表现出江南夏日密林浓荫的山林风光。树叶画法亦很多,有的用横笔平点,有的斜上密勾,有的下垂短勾,有的秃笔直注,有的则朦朦胧胧,形态十分生动。
《夏山过雨图》树木的创作,前景的茂林可谓整幅画的点睛之笔,在整个画面中以强烈的黑白对比,使观者的欣赏顺序严格从丰腴的茂林开始,其最大的特征是“整”。龚贤刻意将树木分成三组,而三组又聚成一组整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正中央的三颗树左右摇摆颇具动态,而这种动势又被两边颇具静态的树丛牢牢地限制,正所谓动中寓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在此幅山水作品中,龚贤将多遍皴染放在密林丛中,以浓密厚重的“块状形体”和浓密厚重的“风动形体”的树形墨块,营造出墨气扑鼻的雨后初霁,夏山如洗的厚重景色。
烟云、雾霭等全部留白,透过对丛树和背阴处山石的层层晕染和积墨,反衬出烟云、雾霭的轻盈和缥缈,并带给观众流动之律动,黑白相生,动静结合的画面美感是作画者所要呈现给观者的。龚贤利用黑白之间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光影对山石树木的作用,正是他对中国画中“黑白”关系的妙用。
名家点评
天津美术学院教授何延喆:构图顶天立地,近景为坡石丛林,远景山峦重叠,中间烟锁山服,层次分明,满而不塞。浓荫蔽日的山林空隙处,透进一缕阳光,两座秀丽的小屋隐显于烟光浮动之中,寂静的山林更增添了幽邃之感。
重要展览
2018年12月8日—2019年1月1日,由中国美术馆、南京博物院共同策划与主办的“金陵盛迹——十七世纪的金陵画坛”展览,在中国美术馆1、8、9号厅举办,《夏山过雨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龚贤(1618—1689年),一名岂贤,字半千,号野遗 、柴丈人等,江苏昆山人,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居南京清凉山,买画课徒,生活清苦。性孤僻,与人落落寡合。他是位既注重传统笔墨又注重师法造化的山水画家。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著有《香草堂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19-09-29 10:31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