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衍故居是杰出的革命文艺家,我国进步电影的先驱者夏衍的出生地,其建筑风格以粉墙黛瓦,清末民初的民居特点为主,按照夏衍自传体小说《懒寻旧梦录》所描述的当时老宅格局,设置了展厅、八咏堂、卧室、蚕房、私塾等,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67平方米。展厅内依照早年奋斗、左翼文艺、在新闻电影戏剧战线上、在文化电影事业的领导岗位上、在社会主义新时期、夏衍电影作品系列这六个部分为主线,以电影胶片为表现形式,展出大量图片及实物,展现了一位文学巨匠、革命文艺家的成长历程和光辉一生。
自2000年建成开放以来,夏衍旧居共接待参观的各界人士、青少年近百万人,是机关干部接受党史教育、廉政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场所,是杭城中小学校的延伸课堂。近年来,夏衍旧居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首批党史教育基地”、“杭州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工作先进基地”、“杭州红色博物馆联盟成员单位”、“江干区社会科学普及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夏衍(1900.10.30-1995.2.6),原名
沈乃熙,字端先,汉族,
浙江省仁和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人。是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
评论家、
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祖籍
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浙江杭州)
彭埠镇严家弄,1995年2月6日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1919年在家乡参加
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停靠公交线路有:19路、20路、47路、55(内环)、56(外环)、86路、100路、100(区间)、105(内环)、106(外环)、108路、110路、304路、323路、842路、201(夜间线)、202(夜间线)、212(夜间线)、215(夜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