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军是指
官渡之战后,曹操为加强冀、并、青诸州的控制,遂派兵留驻当地重要城镇。
曹丕称帝后,明确使用中军、外军的名称,外军主要置于沿边诸州,由朝廷宗室贵戚出任都督,统掌一方军事。主要任务是征战戍防,戍边者且耕且守,实行屯田积粮,负责与本地区有关的攻防,并接受皇帝调遣,执行其他作战任务。编制并不固定,根据需要,有时也将外军调入京城地区,以扩大中军。如曹魏后期,司马氏将重兵集于京城,使外军成为中央军的主力。西晋时期,随着都督成为地方高级军政主官,外军与州郡兵的界限迅速消泯,转化为不受中央直接控制的地方军。至东晋,统率外军的都督已不是宗室,而主要是门阀士族,他们拥兵自重,跋扈一方,尤其是长江上游的州镇,兵势之强远远超过中央。十六国时期的外军包括中央驻守各要地的直辖军队和收降、归附将领的军队,担负镇守和征战任务,通常由都督诸州军事或各民族将军统领。南朝外军为中央宿卫军一部(一说南朝外军包括都督统率的军队和州郡兵),由护军将军统领,保卫京师及周围地区,战时出征。北朝称外兵或外步兵,包括州郡兵、镇戍兵和乡兵等地方部队。隋朝府兵也有内、外军之称,除左右卫所属府兵为内军外,其余各卫府所统骠骑府、车骑府府兵,均为外军。外军除奉调出战外,也有番上宿卫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