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在论
理论观点
外在论,指自然知识的探索要受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影响的观点。与内在论相对。
和内在论首先关心的是作为知识的科学不同,外在论首先关心的是处于一定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科学和科学家。外在论史学家们感兴趣的是:科学团体(包括制度化的和非正式的团体),各种类型的科学研究发展起来的原因,科学发展的历程,对科学的资助等。他们声称,科学研究的速度和方向一直受到社会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他们通常假定:对社会和经济环境及时作出反应,有助于建立科学知识本身。外在论之所以有吸引力,在于它把科学看成如同哲学观念、宗教信仰一样,乃是文化的一部分,从而使科学史成为社会文化通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内在论不同,外在论把科学活动放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中考察,而且唤起人们对不同的科学知识接受力的注意;内在论把知识和它的应用割裂开来,外在论则注意研究知识被应用到各种不同场合时提供的利益,从而把知识同它的应用联系起来。一种最糟的情况是外在论退化为粗劣的决定论,即把资本主义的兴起描写为科学革命中观念变革的原因;这就贬低了科学作为一种具有预言能力的认识形式的重要意义,也不符合由丰富的原始历史证据揭示出来的复杂情况。外在论的应用会出现困难,例如,有人把J·开普勒对于新毕达哥拉斯学派信条的信奉,看成他发现行星运动定律的外因,而另一些人则视此为内因;在科学家自身没有提供线索的情况下,要明确区分外在的目的和原因同内在的目的和原因是相当困难的。但由于科学不仅是一种理性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所以对外在论只要不是教条式地运用,就有继续保存下去的理由。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6-22 17:06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