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归因
心理学术语
外归因,又称作情境归因。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海德最早对行为原因进行分析。外归因是指存在于个人自身之外,影响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包括机会和他人影响、环境条件等。
简介
外归因,又称作情境归因。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Heider)提出,海德最早对行为原因进行分析。外归因是指存在于个人自身之外,影响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包括机会和他人影响、环境条件等。
最早对行为原因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他认为,人具有寻求和谐而不是自相矛盾地理解世界和控制环境的动机。为了实现理解和控制,我们需要对预测的行为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他指出,个人行为的原因,包括人格、动机、能力、心境、个人努力等。归因于内称作做作品性归因。所谓外部原因,指存在于个人自身之外,影响行为发生的条件和因素,包括机会和他人影响、环境等。归因于外可称作情境归因。如果他人的行为主要是归因于内部原因,那么行为主体就应当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反之,个体所承担的责任就会转移到外部事物。同时,他认为,者两种类型的归因并不是孤立的,个体的行为往往是内外部原因交互作用的产物。但是在某一特定的背景下,内外部原因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起主要作用的有时是内部原因,有时是外部原因,所以对不同的行为要做具体的分析。
相关理论
凯利的共变理论,凯利的共变模型就是为了发现一个特定效应和一个特定原因是否在不同的环境下共同发生。此模型遵循三个原则。
(1)一贯性原则。根据行为与时空环境的相互联系进行归因,即看行为是否及时因地而异。如果行动者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不一样,那么环境就是行为发生的原因,如果行为表现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始终如此,那么行为的原因就不是环境方面的影响。
(2)一致性原则。根据行为者与他人行为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归因,即看行为是否与他人的行为相同或相异。如果与他人不相同,那么行为的原因就应该归咎于行动者本身;如果雨啊他人相同,那么行动者本身就不是行为发生的原因。
(3)差异性原则。根据行为与行为对象的相互联系进行归因,即看行为是否因人而异。如果豪斯,那么刺激对象就是行为发生的原因;如果不是因人而异,那么刺激对象本身就不是行为发生的原因。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3:5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