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在体表或某些粘膜部位应用,具有杀虫止痒、消肿散结、化腐排脓、生肌收口、收敛止血的一些药物,称为外用药。
定义
外治方药有膏、丹、水、酒、散、药线(药丁)等剂型,对患部直接用药。用法包括膏贴、涂、敷、掺、熏、洗、浸、浴、点眼、灌耳、滴鼻、吹喉及药丁插入瘘管等。
功用
外用药分别具有解毒消肿、提脓拔毒、祛腐平胬、生肌收口、止血、杀虫、止痒、发泡等作用。部分药物往往同时具有上述某几种功能;有些药物还具有补火壮阳、祛风通络、泻下通滞、散瘀定痛、破结消症、消痰定喘、镇惊、截疟、开窍等内治作用。
分类
1.根据剂型分类:
常用外用药物剂型包括洗剂,又可分为溶液型、混悬型、乳浊液型;软膏剂,也可分为软膏、乳膏、凝胶剂;还有酊剂、擦剂、醑剂、粉剂、油剂、糊剂、硬膏剂、涂膜剂、气雾剂等。应了解每种剂型的制备特点,以及添加的辅形剂、溶剂、助溶剂、透皮吸收促进剂等,以免发生不良反应。如混悬剂不宜用于毛发部位,凝胶剂久用可引起皮肤干燥,对发炎组织会引起烧灼感、蛰刺感及瘙痒等。
2.外用药由于性能不同,而有不同的用途。
2.1,有杀虫止痒者,如硫黄、明矾、轻粉、冰片、樟脑、蛇床子、土槿皮、
炉甘石等,用于疥癣、湿疹、痒疹等皮肤病。
2.2,有消肿散结者,如黄连、黄柏、大黄、腰黄、丁香、蟾酥、麝香、芙蓉叶等,用于
疮疡初起,焮肿热痛。
2.3,有化腐排脓者,如轻粉、升丹、珠砂、硼砂、雄黄、冰片等,用于疮疡已溃,脓腐较多。
2.4,有生肌收口者,如殊砂、珍珠、琥珀、龙骨、血竭、冰片、炉甘石等,用于疮疡已溃,脓汁将尽,疮口未收者。
2.5,有收敛护肤者,如明矾、石灰、虎杖、地榆、象皮、龙骨、牡蛎、炉甘石、赤石脂、密陀僧、五倍子、海螵蛸、滑石、蜂蜜、麻油等,用于收敛,止血,润滑,护肤。
适应症
外用药主要用于痈疽疮毒、瘰疬、疥癣、外伤、蛇虫咬伤、烫伤及五官疾患等。根据其不同功用,可将外用药分为消肿解毒药、排脓祛腐药、止血生肌药、燥湿杀虫止痒药及发泡药5类。①消肿解毒药。能消散肿毒,用于各种疮疡初起、肿势局限而未溃破者,以及蛇虫咬伤者。常用的消肿解毒药有木芙蓉叶、蓖麻籽、露蜂房等。②排脓祛腐药。能提脓拔毒、化腐蚀疮,促使疮疡内蓄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用于疮疡脓成未溃,或瘰疬、结核、恶疮溃后脓毒未尽、腐肉不脱、胬肉突出、死肌、瘘管、窦道以及赘疣、息肉等。常用的排脓祛腐药有升药、降药、铅丹、砒石、硇砂、斑蝥等。③止血生肌药。能制止出血,促进新肉生长,加速疮口愈合。用于各种外伤出血,疮疡溃后腐肉已脱、脓水将尽之时,以及疮口久不收口者。常用的止血生肌药有儿茶、血竭、象皮等。④燥湿杀虫止痒药。能使皮肤溃疡及湿疹局部减少滋水渗出,还有防腐、杀虫、止痒之功。用于湿毒、湿疹浸淫不已,疮面糜烂、滋水渗出较多,以及疥疮、顽癣、瘾疹瘙痒等。常用的燥湿杀虫止痒药有蛇床子、木槿皮、松花粉、炉甘石、硼砂、白矾、硫黄、雄黄、密陀僧、轻粉等。⑤发泡药。能通过敷贴患处或穴位,使局部皮肤灼热疼痛,出现水泡。用于疟疾、哮喘、急性黄疸等。常用的发泡药主要为毛茛。
注意事项
外用药多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制剂时应严格遵照一定的法度,以保证用药安全。毒药应谨慎使用,剂量不宜过大,尤其是剧毒药物,如水银、砒石、轻粉、斑蝥等,必须严格掌握剂量。对于创面过大的局部病变,药量亦不宜过多,以防因吸收过量而中毒。同时,还必须避免连续用药,以防蓄积中毒。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不宜在头面、五官、黏膜、会阴等处应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或其他损害。
1 使用方法应正确 如混悬剂,用前先摇匀,日涂多次;湿敷应用6~ 8层纱布,纱布取出挤至不滴水为度,并保持敷料潮湿和清洁,寒冷季节湿敷液还应适当加温。
2 贮布条件应适当 含凡士林的软膏、W /O型乳膏受温度影响较大,贮存时要保持适宜的温度,室温较高会发生有效成份的迁移,室温较低涂展性能较差;含有机溶剂的药水,要注意瓶塞的密闭,否则溶剂挥发后会析出结晶。
3 皮肤病用药时还要注意观察 一旦发现红斑样或湿疹样皮疹,且有瘙痒、头痛等过敏反应,就应立即停药或及时去医院就诊。
4 长期应用某种药物后,应更换另一种相同或不同性质的药物。
5 用药前,除了要清洗患部外,对于痂皮,应先消毒并用食物油软化后拭去;对脓性分泌物多的患处,应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然后涂药; 皮损处若见直径大于0. 5cm 的水疱,要以消毒空针筒抽出内容物,保留疱壁。有毛发的部位用药前,应先剃去毛发,然后再上药。
6 清洁局部涂药处,不宜用热水和肥皂,以免使局部更受刺激;一般混悬剂用温水冲洗,糊剂用油类擦去。
7 皮肤病用药时间和次数也有讲究 药水和洗剂,容易挥发而降低疗效,用药次数相对要多一些,一般每3h搽1次;酊剂、软膏作用持久,每天早晚各用1次即可;混敷应每日数次,每隔5~ 10min重作1次。
常见外用剂型
1.酊剂
酊剂是指生药或化学药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而得的醇性溶液。酊剂含酒精成分,而酒精容易挥发,故酊剂涂在皮肤上可带走大量的热,它有清凉止痒、消炎的作用。乙醇可以溶解皮脂,吸收皮肤水分,使表皮角质层易于松懈,扩张末梢血管,增强血管通透性,使药物易于透入皮肤。使用酊剂时要注意: ①酊剂大多数有刺激性,使用不当易损伤皮肤,使用时,先将药液轻轻涂于一个小面积的皮损面上, 24h 后观察涂药部位的反应,方可将药液大范围涂在患处皮损部位。如在使用过程中皮肤出现红肿、水疱、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用清水冲洗涂药处,必要时使用脱敏药物。眼睛、口腔、会阴部等粘膜处禁止使用此药。②严格掌握涂药范围。药液要涂在皮肤病损面积之内,不要外溢或超过范围使用,以免损伤正常皮肤。如体癣,只要涂在患癣的部位就可以了; 治疗甲癣时,涂药前在患病甲床周围的皮肤上涂上软膏,以保护正常皮肤。③皮肤有急性炎症或渗出糜烂的患者,禁用酊剂; 干燥、皲裂皮损的患者不宜使用酊剂。④使用酊剂,一般每日涂药1 次或隔日1 次。小儿皮肤娇嫩,应减少用药量和次数。
2 霜剂
霜剂也称乳剂,外形和化妆品的雪花膏一样,细腻而柔软,是油脂或树脂质与水的乳状悬浊液,它含油和水两种成分,油包水乳剂可用油稀释,多供外用。涂在病损的皮肤上,药物中的水分不断蒸发,让人感到凉爽有止痒消炎的作用,同时油的渗透性较强,能使药物发挥更好的效能。霜剂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适用于皮损面有轻度红肿、渗出结痂、轻度肥厚或角化等干燥性皮肤病的治疗; 而糜烂、渗出或有水疱的皮肤病则被禁用,否则会造成皮损炎症加重,至糜烂面加大。使用霜剂应注意; ①擦药前先用温水洗净皮损部位,以便让药物更好地接触患处②擦药后暴露患处,不要包扎。③擦药的面积不要超过皮损面,以免刺激皮肤,造成皮炎。④每日擦药1—2 次,小孩或皮肤娇嫩的区域( 如大腿内侧) ,每天擦药1 次。
3 粉剂
粉剂是以粉状物质如淀粉、滑石粉、氧化锌、炉甘石粉等为基质,由不同的粉料均匀混入治疗皮肤病的药物而制成的混合物,如痱子粉、足粉等。粉剂化学性质稳定,对皮肤无刺激性,用药者也不会产生过敏反应。其主要作用有两点,①使皮肤光滑,防止折叠的皮肤摩。②去汗除湿,使皮肤干燥。可用于痱子、小儿尿布皮炎。禁用于有糜烂和渗液的皮肤病的治疗,因为粉剂和渗液混合变干后,可形成硬而厚的痂,这样易妨碍脓液、细菌及污物的排出,从而使皮肤感染加重。常见的腋窝、脐窝、腹股沟、阴囊、肛周等处的褶烂,尿布皮炎,或者病损的皮肤有痱子等症,均可使用粉剂。
4 软膏
软膏系药物与适宜的基质均匀混合制成的一种易于涂布在皮肤或黏膜上的半固体外用制剂,如尿素软膏、金霉素软膏、皮炎平软膏等。软膏常用于干燥皮肤病和角化皮肤病,如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但对急性皮炎,或者病损的皮肤有糜烂和渗液时不宜使用软膏治疗。使用软膏应注意: ①使用前先将患病处用温水浸泡20 ~ 30min,使角化的厚皮泡软,然后将浮起的上皮剥除,再涂上软膏,这样可以促使药物成分充分渗入皮肤。②软膏含油质较多,身体的暴露部位涂药后不要加任何东西覆盖,不能暴露的部位,涂药后,可用油纸覆盖,以防衣物蹭掉药膏而影响疗效。③软膏吸收较慢,每日换药1 次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