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学专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
历史研究
外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外科学和所有的临床医学一样,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而且外科学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
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发现头颅的手术痕迹。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也就已经从战争、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外科的实践经验。现代外科学开创于19世纪末,起先经常由受过培训的理发师代理执行手术——即所谓的“医疗理发师”(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外科医师被称呼为“先生”(Mister)而不是“医生”(Doctor)。在20世纪初,随着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现代外科学得以逐渐深化及完善。现代外科学奠基于是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
疾病分类
(一)损伤
由暴力或其他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例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需要手术或其他外科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二)感染
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的感染病灶适宜于手术治疗,例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三)肿瘤
绝大多数的肿瘤需要手术处理。
良性肿瘤切除有良好的疗效;对
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者缓解症状的效果。
(四)畸形
先天性畸形,例如唇裂腭裂、
先天性心脏病、肛管直肠闭锁等,均需施行手术治疗。后天性畸形,例如烧伤后瘢痕挛缩,也多需手术整复,以恢复功能和改善外观。
(五)其他性质的疾病
常见的有器官梗阻如肠梗阻、
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如
下肢静脉曲张、
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形成如胆石症、
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常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常需术治疗予以纠正。
发展成就
现代外科学传入中国虽有几百年的历史,然而在旧中国进展很慢,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有外科设备的大医院都设在少数的几个大城市,稍大的手术如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或肾切除等也只能在几个大城市的几个大医院中进行;外科医生很少,外科的各种专科多未形成。建国后,中国的外科学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外科体系。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高等医学院校外科队伍不断壮大;外科专科如麻醉科、腹部外科、胸心外科、骨科、整复外科、泌尿外科、神经外科以及儿科外科等均已先后建立。外科技术不但得到普及,并且在普及的基础上有了显著的提高。普及方面:中国的县医院有有外科专业,设备和技术条件不断改善;而且不少县以下的基层医院也开展了外科工作。提高方面:新的外科领域如心血管外科、
显微外科技术以及器官一直正在蓬勃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另外重要的外科仪器器械如体外循环机、人工肾、心脏起搏器、纤维光束内镜、人工血管、
人工心脏瓣膜、人工关节以及微血管器械、震波碎石装置等,都能自行设计生产。由于贯彻了中医政策,中西医结合在外科领域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外科急腹症,如
急性胰腺炎、胆管结石以及粘连性肠梗阻等,获得了较好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应用动静结合原则,采用小夹板局部外固定,既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又恢复了肢体功能。其他如内痔、肛瘘和血管性脉管炎等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均取得了较单纯西医治疗为好的效果。 建国以来广大的外科工作者遵循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对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和创伤,千方百计的进行抢救,做出了优异成绩。自1985年成功地抢救了一例大面积烧伤工人之后,大面积烧伤的抢救治疗水平不断提高,又有不少例3度烧伤面积超过90%的治愈报道。进入了国际领先行列。1963年,首次成功地为一工人接活了已断离6小时的右前臂后,中国各地陆续接活了断指、断掌、断肢已达数千例。离断时间长达36小时的肢体、截断三节的上肢的再植、同体异肢的移植等均获得成功,在国际上属于领先地位。多年来,中国外科工作者在长江两岸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在农村简易的手术室中,给几万名晚期血吸虫病人进行了巨脾切除术,使他们恢复了健康,重新走上生产岗位。肿瘤的防治工作也迅速开展,对食管癌、胃癌、乳癌等进行了数十万至数百万人口的普查,不但使这些癌肿得到早期发现,还在高发地区调查了这些癌肿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提出了新得研究课题。必须认识到,世界上的每一项专业都经历了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研究和探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外科学也是一样,历史上所有为解除病人疾苦而刻苦钻研的外科工作者,对外科学的充实和提高都作出了有益的贡献,都是值得人们继承和学习的。
培养目标
1、努力学习和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有较强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能够积极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教学、科研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及撰写研究论文的外文摘要,有一定听说能力。
4、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5、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在工作中能较熟练地使用公共办公软件和专业软件。
研究方向
肝胆外科疾病基础与临床、外科营养、
胆道感染、脊柱外科基础与临床及头颈
恶性肿瘤等五个方向。
时间安排
(一)学习年限:三年
(二)时间安排:
第一学年:完成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及大部分其他选修课的学习,开始进行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
第二学年:进入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完成全部课程(含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的学习;参与完成部分教学任务;完成开题报告、提交课题研究计划并开始课题研究工作。
第三学年:继续进行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和课题研究工作;完成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研究生课程本着科学、规范的原则设置,注重基础性、宽广性和实用性。
(二)研究生课程分类: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
(1)公共必修课:包括政治理论课和外语(公共外语和医学英语)课。根据国家统一制定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我院实际情况设置,全院统一开课。
(2)专业基础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学科坚实理论基础的重要课程。课程设置按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关的二级学科进行拓宽,并体现本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应有的知识结构。
(3)专业课:是研究生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系统的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按二级学科设置,要体现学科发展前沿,适应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高、精、深的要求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2、非学位课:包括限制性选修和非限制性选修课。
根据社会需要、本学科、专业学习的要求设置,学校和各专业的条件及研究生的情况而定。专业外语为限制性选修课,由各学科、专业按照本学科专业对外语的要求设置。
(三)补修课程:
以
同等学历或跨学科专业考取的硕士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确定2-3门本专业大学本科的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论文答辩。补修课程不计学分。
(四)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
1、学分计算:
学分按授课时数计算,一般每门课程18—20学时为1学分。每门学位课程(专业课和基础课)的学分一般为3—4学分,每门非学位课程的学分一般为1—2学分。
2、学分要求:
硕士生应修满至少34学分,原则上不超过40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8分方可申请学位及进行学位(毕业)论文答辩。
(五)对于培养方案内确定的课程,应编写
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应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要求、预修课程、考核方式、参考书目等。
培养方式与方法
(一)研究生培养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调查相结合、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方法。
(二)研究生的培养由导师负责,指导小组成员协助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实行导师个别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三)导师(或导师指定人选)负责制定和调整硕士生个人培养计划,并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在研究生入学二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计划,抱临床医学院批准,送研究生处备案。
(四)导师应指导研究生完成专业课和专业外语的学习、临床技能训练,组织研究生的读书报告、开题报告和参加学术活动,知道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
(五)从第二学年起,开始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研究生进入临床进行相关专科方向的轮转,轮转不少于二个学科方向(不包括所学专业),每个专业方向不少于三个月,每个专业方向结束时认真填写临床轮转考核表。第四学期进行专业课、专业外语考试,研究生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将对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并填写成绩登记表。
(六)参与教学和学术活动:
在第二学年中,研究生应根据教研室的安排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学年结束由教研室主任对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和效果写出评语。
为加强科研能力和学术意识的培养,接受学术气氛的熏陶,研究生在读期间尽可能多的参加各类学术活动(院内学术活动为主),并完成(1)做读书报告4次;(2)做学术报告至少1次;(3)以第一作者被专业学术会议录用的交流论文,研究生可根据经费条件和导师的意见参加一次国内学术活动;(4)书写至少一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专业文献综述。研究生学术活动有临床医学院组织,并写出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