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带副绯鲤(学名:Parupeneus multifasciatus (Quoy et Gaimard, 1825)),为
羊鱼科副绯鲤属的一种鱼类。全长35厘米,后背鳍最末软条甚长。体为淡灰至棕红色。吻部至眼后有1暗色短纵带;体侧具5条(有时2~3条明显)暗色横带。后背鳍基及其后呈黑色,末缘及臀鳍膜上有黄色纵带斑纹。分布于印度-太平洋区, 西起圣诞岛(东印度洋),东到夏威夷、马克萨斯群岛和土木土群岛,北起日本南部,南至
罗德豪岛及拉帕岛。我国见于南海。
体延长而稍侧扁,呈长纺锤形。头稍大;口小;吻长而钝尖;上颌仅达吻部的中央,后缘为斜向弯曲;上下颌均具单列齿,齿中大,较钝,排列较疏;锄骨与腭骨无齿。具颏须一对,末端达眼眶后方。前鳃盖骨后缘平滑;鳃盖骨具二短棘;鳃膜与峡部分离;鳃耙数5-7+18-21。体被弱栉鳞,易脱落,腹鳍基部具
一腋鳞,眼前无鳞;侧线鳞数28-30,上侧线管呈树枝状。背鳍两个,彼此分离;第二背鳍最后软条特长;胸鳍软条数15-17(通常为16);尾鳍叉尾形。体澹灰至棕红色;吻部至眼后有一短纵带;第二背鳍基及其鳍后呈黑色,末缘及臀鳍膜上有黄色纵带斑纹。体侧具五条横带,第一条在第一背鳍前方体侧,第二条在第一背鳍下方体侧,第三条较窄在第一与第二背鳍间,第四条在第二背鳍下方体侧,第五条在尾柄侧方。三带海绯鲤(Parupeneus trifasciatus)为本种之同种异名。
主要栖息于珊瑚礁外缘的砂地,或者是碎礁地上,利用胡须来探索在砂泥底质上活动的底栖生物,如甲壳类、软体动物、鱼类及蠕虫等。日行性的鱼类,白天在礁砂溷合区独自遨游;晚上就找个安全的地方,静静的养精蓄锐。
广泛分布于印度-
太平洋区,西起
印度洋之圣诞岛,东到
夏威夷、马贵斯及土木土群岛,北起琉球群岛,南至罗的豪及拉帕岛。台湾各地皆有,但多分布在南部海域。
渔期全年皆有,可利用流刺网、延绳钓等渔法捕获,肉味鲜美,适宜红烧或油煎。特殊之
觅食行为,故常被水族馆做展示用。在台湾南部终年都可钓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