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异瓢虫
瓢虫科动物
多异瓢虫,拉丁学名为Adonia variegata (Goeze),属昆虫纲鞘翅目瓢虫科瓢虫亚科。
形态特征
雌虫:体长4一4.70毫米;宽2.50一3毫米。头前部黄白色,后部黑色,或颜面有2一4个黑斑,毗连或融合,有时与黑色的后方部分连接。复眼黑色,触角、口器黄褐色。前胸背板黄白色,基部通常有黑色横带向前4叉分开,或构成2个“口”字形斑。小盾片黑色,两侧各有14个黄白色分界不明显的斑。鞘翅黄褐色到红褐色。两鞘翅上共有13个黑斑,除鞘缝上、小盾片下有14个罴斑外,其余每一鞘翅上有黑斑6个。黑斑的变异很大,向黑色型变异时,黑斑相互连接或部分黑斑相互连接;向浅色型变异时,部分黑斑消失。腹面黑色,仅侧片部分黄白色。足基部黑色,端部褐色。唇基前缘在两前角之间齐平,触角锤节紧密。前胸背板后缘有细窄的边缘。前胸腹板无纵隆线,跗爪中部有小齿。第五腹板后缘舌形,向后突出;第六腹板基部三角形下凹,后缘突出。雄虫:体较雌虫小。第五腹板后缘全线微凹入;第六腹板基部后缘平截。幼虫:共4个龄期,各龄期的主要特征是:一龄:体长1.50毫米。体灰白色,头和足黑色。二龄:体长3毫米。体灰白色,头和足黑色。前胸背板中央有1条白色纵带。腹部背侧面每节各有6个刺疣,第一节侧刺疣和侧下刺疣白色,其余刺疣黑色。三龄:体长5毫米。体灰白色。前胸后缘中央橙黄色。腹部第一节背中刺疣橙黄色,侧刺疣和侧下刺疣白色。腹部第四节背中刺疣与侧刺疣之间白色。四龄:体长7毫米。体灰白色。前胸背板周缘白色,中、后胸之间背中线处有1个“+”字形白色纹。腹部带紫色,第一腹节左右侧刺疣和侧下刺疣橙红色。第四腹节背中刺疣和侧刺疣之间白色。蛹:体长4毫米,宽3毫米。灰黑色。腹部背中线为白色纵纹。前、中胸背纵纹两侧各有1个黑斑,黑斑两侧各有1个白色斑。翅芽黑色。腹部第2—5节背中线两侧有4个黑斑。随着蛹的发育,体色加深。腹末有四龄幼虫蜕皮。
生活习性
由于寄主昆虫是棉蚜、麦蚜、豆蚜、玉米蚜,所以多见于棉花、小麦、豇豆、玉米农作物中。
生物特性
(1)历期:多异瓢虫各个发育阶段的历期随着代次的不同而有差异(表41)。这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结果。
(2)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根据王允华等试验(1980),多异瓢虫活动温区在13—40℃,最适宜温区在18—25℃。在10℃以下、40℃以上时,失去活动和繁殖能力。温度在35℃时繁殖力下降;在40℃以上时,2天后有75%个体死亡。多异瓢虫各个发育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是:卵期17.10℃和23.50日度;幼虫期16.60℃和45.50日度;蛹期15.60℃和24.10日度。
(3)年生活史:多异瓢虫在甘肃省于10月下旬以成虫分散或3—5头群集于田埂草根下约10—15厘米土中越冬,尤其以玉米和蔬菜田埂较多。翌年4月上、中旬平均气温上升到10—11℃时出蛰活动,至到5月上旬,当气温上升到13.50℃时才爬出杂草到其它作物上活动,取食和繁殖。在该地区全年发生3代。
(4)繁殖与寿命:成虫羽化4—7天后交配,有多次交配和昼夜交配习性。每次交配时间,一般30分钟,最长可达1天以上。交配后的雌虫2—4天后开始产卵。产卵期随代次不同而异,如越冬代雌虫平均产卵期56.50天;第一代为39天。单雌产卵量大小与代次有关,越冬代单雌平均产卵量620.80粒;第一代373.40粒,第三代313.30粒。日产卵量最多达70粒以上,单雌一生产卵量最多达1,300粒以上。在田间卵多产在棉叶上。叶腋、顶芽处,卵成块,每块20—30粒(王允华,1980)。雌虫的寿命较雄虫长,前者平均65天左右,最长可达160天以上;后者平均46天左右,最长可达90天以上,越冬代成虫寿命可达200天以上。
(5)捕食:多异瓢虫的成虫和幼虫均可捕食棉蚜和棉铃虫卵。根据室内测定,日最大捕食量,成虫可捕食棉蚜92.40头;四龄幼虫可捕食棉蚜79.50头;成虫捕食棉铃虫卵12.30粒。多异飘虫的生长发育与棉蚜有着密切相关性,在一疋密度范围内随着多异飘虫各龄幼虫期棉蚜密度的增加,其幼虫期的发育历期随之缩短,发育速率呈上升趋势,但棉蚜密度增至一定值时,发育速率的增大又迟缓。
地理分布
吉林,辽宁,新疆,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川,福建,云南,西藏。古北区,印度,非洲,拉丁美洲。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8 12:3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