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棘沱江龙是
沱江龙的一种,化石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自贡市一带。多棘沱江龙身上有17对剑板,对称排列在背部。尾端还有两对大的骨刺用以御敌。它的头长而窄,牙齿小,以植物为食,经常活动于茂密的灌木丛中。
种属简介
沱江龙属只有一个种,
模式种多棘沱江龙(T.multispinus),是在1977年所命名,正好是
剑龙属被命名的100年后,目前只有发现两个标本,其中一个是超过一半完整的骨骸。
外形特征
大型的剑龙类,头骨为典型的剑龙式。颧弓不发育。具有2~3块眶上骨,其上有粗糙的隆起的瘤状结节。上下颌牙齿多,排列紧密,上颌齿重叠。4个荐椎,腰带宽阔,荐肋与荐椎横突愈合不全,致使荐背部未全封闭。背部骨板形态多样,颈部骨板圆桃形,背部骨板三角形,荐部和尾部骨板呈扁锥状。股骨上有不明显的第四转节。股骨与肱骨之比为1.57。肩胛骨下端扩张不明显。
标本
正型标本
一具较为完整的个体,包括一不全的头骨、10个
颈椎、14个背椎、4个荐椎、33个
尾椎、左右
肩胛骨、残缺不全的
乌喙骨、
胸骨、左右
肱骨、
掌骨Ⅱ或Ⅲ、与荐椎关联保存的肠骨、左右
股骨、左右
胫骨、左右
腓骨、跳骨Ⅱ、
趾骨2和15块膜质骨板。重庆市博物馆标本编号CV00209。
副型标本
一残缺不全的个体,包括部分破碎的头骨材料、1个颈椎、3个背椎、4个荐椎1个尾椎、左右肩胛骨和1块膜质骨板。重庆市博物馆标本编号CV00210。
产地与层位
描述
头骨低而瘦长,呈楔形,面部特别长,吻部突出,超过下颌部。顶视头骨呈三角形前尖后宽,顶骨为头骨最高处。枕区轮廓近于四方形。鼻孔相对较长大,靠近吻端。眼孔大,椭圆形,侧位,约占头骨总长的1/5。无眼前窝和眼前孔。下颞孔小,椭圆形,上颞孔椭圆形,背位。
上颌骨外表面光滑,微有突起,总体形态不如Stegosaurus的那样粗壮。上颌骨上带有14枚牙齿,排列紧密,前后齿相互重叠,前部牙齿比后面的牙齿略小,唇面凸,舌面平,齿冠中央有一不明显的中嵴,前后缘各有6~7个小锯齿,齿冠与齿根分界处有明显的齿环。齿冠前后不对称,这与Kentrosaurus和Stegosaurus的有所不同。在上颌骨内侧使用齿列之内上方可以见到一列刚萌出的替换齿。鼻骨为一长形的薄片状骨骼,表面光滑,前面与前上颌骨上升支相接,构成鼻孔的上缘,后面呈指状突叠盖在额骨前端,侧面与前上颌骨、上颌骨、泪骨和前额骨相接。
额骨比较宽大,顶面平坦,前部上表面有一沟槽,为鼻骨后部指状突所覆。侧缘具粗糙面,腹面后部有一明显的横凹,盖在脑的嗅叶上。前额骨长椭圆形,位于头顶两侧中部,表面具粗糙的瘤状结节,外侧与眶上骨和泪骨相接,内侧与额骨和鼻骨相接。泪骨相嵌于上颌骨、鼻骨、颧骨和前额骨之间,形态不大规则,近似三角形。眶上骨3块,包括前眶上骨、后眶上骨和内眶上骨(即后额骨),形态不规则,表面特别粗糙,有隆起的瘤状结节,位于眼孔之上,构成眼孔的弧形上缘,分别与前额骨、额骨和眶后骨相接。前眶上骨呈长形,后部收缩成钝角形,盖在后眶上骨前端,占据眼孔上缘一半多。后眶上骨比前眶上骨短而厚实。
顶骨短,前后部扩张,颞间部收缩变窄,上表面光滑,呈圆拱形隆起,侧面陡,构成上颗窝的内壁颧骨呈三射状,前突细长,平直地向前伸出,中间有一褶沟,前端略上翘,与上颌骨和泪骨相接,构成眼孔的下缘和前缘。上升突和后突宽而薄,上升突向上伸,与眶后骨腹突内侧相接构成眶后棒。后突上缘与方颧骨前下缘相贴合。
上枕骨位于枕区中央,上接顶骨,下方和侧面与外枕骨相接,上枕骨不构成枕骨大孔的边缘。上枕骨后面中央具一明显的垂向隆嵴,隆嵴两侧明显凹人。紧靠其上缘与顶骨连接处有三条分异的小沟和嵴棱,可能为颈部韧带的附着点,以加强头与颈的连接。外枕骨大,位于枕骨大孔两侧,下部参与构成骨髁的一部分。外枕骨向外侧后方伸出,与头骨中轴线构成约45°角。外枕骨上有一前一后两个小扎,分别为Ⅸ~Ⅺ和Ⅻ神经的出口孔。在枕骨大孔之上,左右外枕骨相连,从而将上枕骨排除出枕骨大孔,与其他剑龙类的不同。基枕骨由枕髁和骨干部组成,枕髁后位端面呈椭圆形的球形突。枕髁腹面向前方倾斜成钝群角,背面有一宽的浅沟同外枕骨围成枕骨大孔,直通颅腔。骨千部收缩,腹面向前方倾斜,上有小纵沟。基枕骨突处于骨干部前方中央,呈舌状。与基蝶骨相接处有一较深的纵沟将两者明显分开。
基蝶骨位于基枕骨前方,背面与前耳骨相接,腹面中央有一呈等腰三角形的深坑,两侧各有一乳状突伸向后下方。翼蝶骨小,呈亚三角形,构成颞孔的内侧前壁。其背面接顶骨、额骨和眶后骨,下后侧与前耳骨相接。前耳骨之前上方和后侧面与翼蝶骨、外枕骨和基枕骨相接。在前耳骨和翼蝶骨之间有一椭圆形的小孔,为面神经孔。
齿骨比较单薄,不如Stegosaurus的粗壮厚实。齿骨下缘薄,上缘较厚,外侧较凸,其前端较低而向后逐渐加高,其前端外侧有一加厚的纵沟,容纳前齿骨。齿骨上缘有26-27个齿槽,其中有13枚牙齿保存得较完好。齿骨齿排列紧密,除前面6颗牙齿互相有重迭外其余牙齿不重迭。齿骨齿的基本形态和构造与上颌齿相似。隅骨、上隅骨、关节骨和前关节骨均愈合得很好,不易分开。在隅骨之前上方可能有一下领孔存在。关节骨的反关节突不甚发育,下颌关接面低于下颔齿列。
领椎11个。环椎由间椎体、神经棘和齿状突(odontoid)构成,间椎体呈新月形,前后各有口面,前凹面与枕髁相关节,后凹面与齿状突相关节。枢椎平凹型,中间收缩,腹面横宽,无腹嵴,后关节面比前关节面大。其余后部颂椎双凹型,前凹浅而后凹深,腹面横宽,副突位于椎体外侧前上方,由前向后酣突位置逐渐有所升高,椎体长度和后端宽度逐渐增大,到第八颈椎后椎体开始变短,接近于背椎椎体的长度和宽度。颈椎神经孔大,神经弓由前向后逐渐向上拉长横突向两侧上方伸出,上有三条嵴棱,前面一条与前关节突相连,侧面条与后关节突相连,腹侧一条伸延于神经弓的中部(图138B),三条嵴棱相会合组成横突的关节结节。前突实际是两块神经弓骨板的前缘向上延伸的部分,呈“V”字形左右展开,前突的关节面呈椭圆形的斜平面,面向上内侧。
背椎17个,椎体近于双平型,侧扁,长度大于宽度,腹面有一腹嵴。前部背椎椎体长度几近相等,从第7背椎开始有所增长,到第15背椎椎体开始变短(图138C,D),逐渐接近第1荐椎的长度。背椎神经弓高,神经孔大而圆,但相对而言小于Kentrosaurus的神经孔。横突向上外侧方伸出,与神经棘约呈45°角。前后关节突都很宽大,前关节突关节面呈向内倾斜的斜面,后关节突呈向外倾斜的斜面,前后关节突的关节面均在下缘相会,组成“Ⅴ”字形的关节窝。神经棘呈板状,顶端呈弧形。
荐椎4个互相愈合而成荐部,荐椎椎体向后逐渐变短变宽,上下扁圆,腹面圆阔,无腹嵴,最后一个荐椎后端圆,关节面略凹。荐肋和荐椎横突不完全愈合,在腹面尚可看见明显的缝合线。三对荐孔未封闭,但相对比较小。
前部尾椎椎体由微弱的双凹型逐渐过渡成双平型,长度小于宽度,呈圆盘状,具有横突,由前向后渐渐变短,到第17尾椎只留下横突的痕迹。神经棘髙,顶端横向略微膨大,较扁。神经棘高,前侧凸起而后侧有凹褶,顶端横向膨大。中部尾椎椎长度与宽度几近相等,腹面有纵沟,横突消失,神经纵向增宽,逐渐降低。后部尾椎椎体变短变窄,到第46尾椎为最小的一个。肩胛骨狭长,近端略有加宽变薄,端缘略呈弧形,骨干增厚,略向前弯,并向侧面拱,外侧面凸,内侧面平,远端扩展显著,肩臼窝处最厚实,与乌喙骨相连处呈一直线。乌喙骨扁圆形,骨板比较薄,乌喙骨孔圆形,位置靠上,透穿骨板。胸骨是一块牛轭形的小骨,与Stegoaurus的胸骨明显不同。
肱骨近端扩张特别显著,呈扁阔的扇形,肱骨头凸出,三角嵴比较发育上有一些小突起,以附着肱骨三角肌。骨干直而细短,扭曲比较明显,最窄处位于重下部远端扩张,内外髁近相等,后髁间沟发育。掌骨I或∏粗短,腕关节面比较粗糙。爪扁平,前端略带勾状。
肠骨前突厚实而扁长,后突短阔,髋臼窝浅,上髋臼嵴不明显,耻骨突不发育。肠骨后突呈棒状,末端有一略微膨大的突。股骨近端略扩张,股骨头向内侧突出,股骨头与骨干之间略收缩,大小转节均不大发育。骨干直而扁,第四转节呈一小嵴棱,位于股骨1/2处。远端略扩张,内外髁近相等,前后髁间沟都比较明显。胫骨近端扁瘦,前后向扩展,三角形的胫骨翼不甚发育,与腓骨相贴处有一凹,凹之两侧各有一隆起的纵嵴。胫骨远端有一光滑的凹面,为与距骨关节的滑车面,其外侧有一突起,可能为跟骨愈合的残迹。腓骨两端略微扩展而扁薄,骨干细长,呈圆柱形。膜质骨板相对而言比较大,形态多样化。颈部骨板小而薄,呈桃形,背部骨板呈三角形,荐部和紧靠荐部的尾部骨板呈高棘状的扁锥形。整列骨板从颈部到荐部逐渐有所增高、加厚。骨板可能对称排列,因为在保存的骨板中,有大小一样、形态对称的骨板。推测沱江龙的膜质骨板有17对,是剑龙类中骨板数最多的。
讨论
多棘沱江龙是
董枝明等根据自贡伍家坝晚侏罗世上沙溪庙组底部发现的两个个体材料而定名的,此后一直没有新材料发现。从骨骼形态构造特征看,沱江龙显然要比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下沙溪庙组发现的
华阳龙进步得多。沱江龙的枕区比较相似于东非的Kentrosaurus,而头骨的形态和有结节的眶上骨又与北美的Stegosaurus的比较相似。然而沱江龙膜质骨板的形态与北美的Stegosaurus和新疆的Wuerhosaurus区别比较明显。
多棘沱江龙的骨板形态比较近似于非洲Kentrosaurus和欧洲Omosaurus的骨板,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比较密切。然而,多棘沱江龙荐部上有四对未封闭的荐孔,使它很容易的与Kentrosaurus和Omosaurus区别开来。
名称来历
沱江龙(属名:Tuojiangosaurus)意思是“产自沱江地区的
爬行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