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孤立星系只占少数,多数星系成群。由3个到10个有一定
相关性的若干星系组成的一个集合,被称为多重星系。
星系是一个宠大的恒星世界,星系里边的物质相互作用,自成一体。但是星系作为一个整体,又和别的星系相互作用,形成更大的系统。彼此相近的星系聚集成团,这种现象称之为星系成团。犹如由恒星、
双星、
聚星、
星团到星系的逐步扩大过程一样,星系也是由小范围的二重星系到三重星系、多重星系,再到星系群和星系团的。
星系在互相吸引的作用下保持一个稳定的存在态势,大部分是多个星系依靠引力联系在一起,集中在某一个区域里,形成多重星系。在现代天文学家观测到的星系中,还没有发现能单独存在而不受其他星系引力作用的星系,因此在宇宙中到处都存在着多重星系,而这些多重星系依靠相互之间的引力聚集在一起,形成更庞大的星系集团。
大麦哲伦云和
小麦哲伦云是公元1518-1520年间葡萄牙人
麦哲伦作全球航行时在南半球发现的。两者都在南天,前者的
赤纬为-69°.8,后者的赤纬为-73°.1。我国除南海诸岛外,其它绝大部分地方都看不见它们。大小麦哲伦云和银河系构成一个三重星系。
大小
麦哲伦云都是
不规则星系。仔细观测表明,两者都有很不清晰的
旋涡结构,常把它们列为一种新的类型,记为Sm。大麦云在
剑鱼座,直径约7千
秒差距,质量约1010M⊙;小麦云在
杜鹃座,直径约3千秒差距,质量约2×109M⊙。大小麦云里发现了许多经典
造父变星,由此定出它们的距离分别为52千秒差距和63千秒差距。
在大小麦哲伦云里发现了大量的
变星,除
经典造父变星外,还有
天琴座RR型变星、
长周期变星、
不规则变星、
新星、
食变星等等.此外也发现了不少的特殊星,如佛尔夫-拉叶星、
天鹅座P型星等,以及
疏散星团、
球状星团、
行星状星云、
弥漫星云。因此,这两个星系是研究各种类型的恒星和星团的良好场所。在大麦云里还有二个天体值得一提,一个是剑鱼座S星,
绝对星等为-9,是观测到的光度最大的恒星之一;另一个是蜘蛛状星云(剑鱼座30星云),它的直径比
猎户座大星云大得多,是观测到的光度最大的亮星云。
1955年,观测到大小
麦哲伦云的中性氢21厘米辐射。以后的观测又发现,这两个星系间有气体把它们联接起来。大麦云和银河系之间也可能有弥漫物质联系。
除了大小麦哲伦云外,只有仙女座大星云M31或NGC224是肉眼可见的。
仙女座大星云与银河系一样,为Sb型,它的质量约3x1011M⊙,直径约13万光年,都比银河系大,利用
经典造父变星定出仙女座大星云的距离为220万光年。
仙女座大星云是被研究得最多的星系之一,在它里面发现了大量的变星、星团和星云。仙女座大星云里发现的新星和
球状星团都在100个以上,比银河系还多。仙女座大星云的恒星组成、运动特性和星系结构等方面都与银河系很类似,因此,对仙女座大星云的详尽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的银河系。
仙女座大星云旁边有四个很小的星系,即M32(NGC221)、NGC205、NGC147和NGC185,都是
椭圆星系。NGC221和NGC205离仙女座大星云比较近,NGC147和NGC185稍远些。这四个星系的大小都在2千秒差距左右,它们的
视向速度同M31差不多。1971年,在M31的附近又发现了四个很小的星系,都是椭圆星系,分别称为仙女Ⅰ、Ⅱ、Ⅱ、Ⅳ,仙女Ⅳ很靠近M31,两者几乎是紧挨着。因此,有人认为它并不是一个真实的矮星系,而是仙女座大星云的一部分。
1944年,
巴德成功地把M31和它的四个伴星系分解为恒星。巴德发现,M31核心部分和四个伴星系的
赫罗图是一样的,同银河系里的球状星团的赫罗图很相似,但和太阳附近恒星的赫罗图却相差很多。另一方面,M31旋臂部分的赫罗图则同太阳附近恒星的赫罗图相似。正是因为如此,巴德才提出了两个星族的概念。
这个五重星系成员的类型分别是E4、E2、SBb、SBb和Sb。五个星系靠得很近,其中四个星系的视向速度相差不多,在5900公里/秒到7100公里/秒之间,而另一个星系的视向速度却相差很多,只有800公里/秒。有人认为,这个现象说明,星系的
红移中至少有一部分是非宇宙论红移。另外一些人则认为,第五个星系与其它四个星系实际上不组成一个有物理联系的系统,它仅仅是偶然地投影到一个四重星系的天区。按照四个星系的平均视向速度,算出斯提芬五重星系的距离为60百万秒差距,由此并推知它的直径为80千秒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