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后的咏叹调》又名《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是歌剧《魔笛》中的经典名曲。《魔笛》是莫扎特晚期创作的一部集古典歌剧之精华的精品。剧中各个角色的音乐生动优美并富有特色,各异的形象风格巧妙地组合成一个整体,充满神奇的光彩和圣洁的艺术感染力。
故事发生在
古代埃及,
伊希斯及
俄赛里斯神殿的附近。塔米诺王子(
男高音)在森林中
戏剧性的来到了夜后(
花腔女高音)的王国。他看到了夜后的女儿帕米娜(
女高音)的画像并爱上了她。夜后要求塔米诺在三个小神的陪伴下前往萨拉斯特罗(
男低音)的寺院救出被抢走的帕米娜。王子经过一番不寻常的磨难找到了帕米娜,俩人又共同经受了保持沉默和水与火的考验取得了胜礼黑暗被摧毁,在金色的殿堂里,人们欢呼,感激光明之力,歌颂神圣的爱情。
《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出自歌剧第二幕第八场。夜后交给女儿帕米娜一把匕首,命令她杀死萨拉斯特罗。
咏叹调开始就充满力量,饱满而坚定的
F大调主题从a起音,两小节后逐渐转入高音区,连续紧张的上行旋律与跳进形成激烈亢奋的情绪基调,反复扩充强调着一个主题:复仇。第24小节至32小节以及第35小节至43小节音乐巧妙的发展为华丽的精彩花腔乐句,弹性的同音反复和分解
音型在高音区环绕,体现花腔女高音的音域广阔和灵巧的声音特色。第一段在第47小节强拍处以F大调主音结束乐队紧附音阶式排列的一串急促的
十六分音符(47—51小节)以有力的和声支架充分肯定了调性和主题之后由振音引入咏叹调的第二段。在这一段里,夜后命令女儿必须完成复仇使命,否则绝无母女之情。旋律更具有动力感,主要表现为八度大跳,长、短乐句相结合等等方面。花腔部分有了较大的变化,首先是
三连音音组连续不断的乐句,随后又由乐队奏出一短小跳动音型,歌声随之模仿,产生器乐与人声交融的整体魅力。从另外一方面来看,第二段音乐调性功能变化对音乐发展起了明显的作用,推动了旋律的流向产生新异感和较强烈的对比度。而乐队的伴奏
织体与
节奏型也更加多样化,突出和声功能,有效地烘托了气氛。
这首咏叹调为F大调,4/4拍,较快的速度,音域在f—f之间。音乐的华丽与力度非比寻常,是花腔女高音声部技巧与表现力高水平的体现,被视为这一声部在歌剧曲目中难度最高之列。据“
西洋歌剧故事全集”(
张洪岛编译)一书介绍:“莫扎特之所以要把它写成这样,是因为他的
表姊约瑟夫·韦柏(Josepha Weber——即霍弗夫人Mme·Hofer)在首次上演这部歌剧时扮演这个角色,而她的声音却正有这样的特长。”作为演唱教学曲目,这一首咏叹调使用率很低,主要是由于其技巧、音域之难度所限;但作为研究与欣赏,这首作品具有典型的古典歌剧
艺术魅力,作品十分优秀,
人物性格特殊,是一首值得推荐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