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温柔》是2011年在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作者是(美)
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译者是主万、叶尊。
内容简介
《夜色温柔》的主要内容介绍了强烈的怀旧情绪、悔恨心理、失落的希望、破灭的幻想、人格的分裂。
是一部带有很强的自传性的小说,探索了一种酷似作者所经历的感情与精神的崩溃过程。
作品目录
前言
第一卷
第二卷
第三卷
作品解读
《夜色温柔》的故事发生在欧洲,但小说展现的仍是美国“爵士乐时代”的
社会生活。迪克·戴弗是一个来自
美国中西部的年轻有为的精神医生,在
瑞士的
苏黎世进行
精神病的病理研究。他参与了对富家女尼科尔·沃伦的治疗。在治疗过程中
尼科尔爱上了迪克,迪克不顾他人的劝阻娶了尼科尔。婚后,他将全部的精力花在照顾有病的妻子上,自己的事业则逐渐荒疏。尼科尔在迪克的悉心照料下慢慢康复,过上了正常的生活,而迪克却身心疲惫不堪重负日趋消沉下去。出于苦闷和无聊,迪克与一个名叫
萝丝玛丽的女孩产生了爱情纠葛,而尼科尔则同阔少爷汤米寻欢作乐。最后,尼科尔同迪克离婚,嫁给汤米;迪克孓然一身返回美国,在他的
家乡小镇以一个普通医生的身份行医了结余生。
迪克和盖茨比一样,受到了上流社会的诱惑,最后又被上流社会所毁。小说暴露了上流社会的生活腐化和金钱的
腐蚀作用。
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对
上流社会的男男女女进行了更愤怒的谴责和更严厉的鞭挞。迪克和盖茨比一样,情太深,心太软,难免成为残酷的
名利场上的牺牲品。迪克想以真诚的爱来拯救
尼科尔,恢复她的身心健康,还想以
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治疗上流社会的病态。同盖茨比一样,迪克也为他的善良天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他的自我献身精神,上流社会暂时接纳了他,他不仅放弃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全身心地照料尼科尔,还强迫自己去适应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尽量符合上流社会的
生活标准。他要使自己表现得比上流社会的绅士淑女们更高贵、更正直、更文雅,更有风度。他把他的善良和温情奉献给那个生活
圈子里的其他人。但在一个
拜金主义的实利社会,面对一个贪得无厌的自私阶级,迪克不过又是一个不自量力的
堂吉诃德而已。如同堂吉诃德和
桑丘不知公爵夫妇要捉弄他们,主仆二人还一本正经地履行海岛总督的职责是十足的疯傻行为一样,迪克的献身精神和英雄气概那些有钱人是不能理解的。在尼科尔的家人看来,迪克只是一个医生,一个他们雇佣的医生;迪克同尼科尔的婚姻也只是一场交易。因此,迪克照料尼科尔只是在尽他的职责,做他应做的事。用尼科尔的姐姐巴比的话来说,“这要归于他受的教育。”
上流社会的冷漠和自私是非常可怕的。巴比很世故很精明,她早就看清了迪克同尼科尔关系的实质。她压根不把迪克看作同类,不想看到他同自己平起平坐。她甚至连用“沃伦家的钱财”来诱惑迪克做尼科尔的丈夫的意图都没有,因为“她看不出如何能把他造就成一个理想的贵族。”在这种世故面前,单纯的迪克倒显得一厢情愿幼稚可笑了,“她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可以差遣的人想随手利用一下。但她的这个要求对迪克产生了作用,使他误以为她别有用心。”对于像迪克这样来自社会下层,要靠自己的职业谋生的人,巴比始终是拥有
优越感的。百万家产使她有了颐指气使的资本,以为只有他们才是这个社会的优秀分子(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她妹妹的精神病正是她那个百万富翁的父亲作的孽)。当迪克在罗马因酗酒斗殴而遭拘禁时,巴比设法把他保了出来,“过去的一夜多么艰难,但她倒有一种满足,因为不论迪克先前有怎样的表现,而现在她们对他拥有了一份道德上的优越,只要他对他们有用处,这种优越就会保持下去。”她鼓励
尼科尔同迪克分手,迪克的表现证实了她的“先见之明”:迪克这样的青年是不堪“造就”,不值得抬举的。夫妻一场最后分离,尼科尔不免有几分伤感,巴比开导她:“我们那时应该让他继续他的
自行车旅行,别去打搅他。人一旦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就会像丢了魂似的,不能自制。”
其实,迪克自己也有这种“被投入一个不属于他的世界”的感觉。他进入了上流社会,但他始终有一种异己感、失落感;他们很有钱,而他竭力想保持经济上的独立,以避免被“收买”的难堪;他们到欧洲各国旅游,生活仿佛是一连串盛宴玩乐,他也表现得兴致勃勃,风流潇洒,但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累,内心十分苦闷。他原本是个年轻有为的医生,但这十多年来,他的医术没有长进,计划中的学术著作无法完成。他无法根治
尼科尔的病,而且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日渐疏远,他企盼的幸福似乎越来越遥远。他有上进心,也很努力,但到头来一事无成,只有一种被逐渐掏空的感觉。当他听说虽有才华但颓唐了的音乐家艾贝·诺思死于非命时,十分悲伤,他“为艾贝之死,也为自己十年的青春年华而痛惜不已,连五脏六肺都要炸裂开来。”
《夜色温柔》叙述的是一个失败和沉沦的故事迪克曾鼓励艾贝要振作起来,但他自己最后也走上了颓唐消沉甚至自暴自弃的道路。他对在罗马邂逅的萝丝玛丽说:“我想我患了
黑死病吧,看来我不会再给别人带来幸福了。”这是一个幻灭者的沉痛
之言,因为他最终明白爱情也不是什么天堂。其实,
尼科尔对他的“爱’”很大程度上只是心理上的“移情”现象,有几分病态性质随着她身心的逐渐康复,个性不断完全,她对迪克的精神依恋也渐次减弱。她站稳了脚就想求得独立,她羽翼丰满要从迪克为她精心建造的爱巢中飞走了。“这一病例已经了结,戴弗医生没事干了。”幻灭了的迪克是痛苦的,但他仍不失善良温柔的本性。他一旦明白自己的处境,一旦明白自己再也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便想到让
尼科尔如何能不受伤害地重新去争取她的幸福。他“自暴自弃”,他“想要挽救我自己”,其实也是为了让尼科尔能够心安理得地离去,这是迪克为他曾爱过的姑娘做的最后的奉献,而这一切富家女尼科尔是不理解的,尽管她同迪克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了。迪克同盖茨比一样的善良,也一样的软弱。在最后摊牌的过程中,迪克处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汤姆的位置,当汤米对他说“你的妻子不爱你,她爱我”或“她跟我生活要比跟你生活更富有,更幸福”时,他远没有汤姆那样恼怒,那样凶猛。在汤米咄咄逼人的进攻下,迪克很快落荒而走。他就像一个受伤的中世纪的骑士,拖着伤残的身体向山中退去,他要自己给自己包扎伤口,不乞求胜利者的怜悯,也不想连累他人。迪克是软弱的,但也是自尊的,连汤米也不得不承认:“他教养真不错。”
从梦中醒来,夜色这么温柔,但这里没有一丝光明……
这是一本描写关于爱情如何幻灭的复杂有趣的书。它描写了对于富有梦幻色彩的理想追求直至破灭的过程的故事。这部以梦幻破灭、人生颓败为主题的爱情小说,是美国“
迷惘的一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一部带有自我体验的文学作品,情节曲折,寓意深刻,隐含忽明忽暗的抒情幽伤,是“
一战”后美国“
中产阶级”精神生活的真实写照。
《夜色温柔》把衰败作为其主题。小说的绝大部分材料来源于作者自己的经历——酗酒、生活潦倒、妻子的病以及他对自己的恐惧,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一个更大世界里人们的失望,对他生活的那个花花世界的失望。在这个世界里,到处是餐会、舞会、到处是酗酒、作乐。菲茨杰拉德的大部分生活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小说《夜色温柔》正是他家庭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写照。
《夜色温柔》是“一部事业失败或
治疗失败的小说”。作为
精神病医生,迪克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而作为丈夫,他在治好了妻子的精神病后却却失去了她。他的失败是双重的。他试图将爱情与事业结合在一起的努力为小说定下了基调,并且占据作品的大部分篇幅。正如前文所提及的《夜色温柔》表现的是复杂与单纯、旧与新之间的冲突,所以它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一样,是以新旧世界的冲突为背景的,属于边疆原型的范畴,可以解读成一则“西部”故事。
《夜色温柔》的深度模式就是东西部的对立。这个模式以边疆原型为基础并界定了迪克的故事。“原型的概念”,卡尔·荣格说,“是
集体无意识观念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相关物,暗示着在似乎无时无处不在的心理中存在着一些确切的形式。”边疆原型作为美国历程的一个特殊产物,在美国
传统文化的形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对美国的
民族意识作出界定并影响着美国的生活方式。通常所谓的美国性格就是这一原型的具体体现。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带着一种与生俱来的对自身美国性的领悟,一直试图在这片被认为提供了无限可能性的土地上实现他们色彩斑斓的梦想。这是一种
浪漫主义的天赋,它的实质就是人的“凝问与思考的能力。为了探循已知事物的意义,人的精神就伸向未知的事物;为了弄懂现在,它就转向过去和未来。”
不幸的是,美国人的经历证明,美国并不是一片他们可以依靠并为了浪漫主义的想象而生活的土地。正如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为了”重新开始“而迁徒到东部一样《夜色温柔》中的美国人来到欧洲是为了得到“拯救”。欧洲,尤其是法国的里维埃拉,似乎是菲茨杰拉德主人公们的最后的避难所。但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就连这现代荒原上的最后
一片绿洲也败坏了。戴佛医生唯一合适的选择就是离开他堕落的场所回到美国。迪克之回到美国就好像《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尼克之回归中西部。但是,尼克的回归象征着回归历史和传统,正如菲茨杰拉德所写到的那样:“于是,我们逆流行舟,没有止境地被带回到过去。”然而,迪克却被菲茨杰拉德扔在了那既无过去又无将来的迷茫之中,孤独地从一个小镇流落到另一个小镇,最终杳无音信。他的梦幻失落于对历史和传统的执着和追求,但在此之后却又无法回归历史和传统。因此,迪克·戴佛的悲剧是对菲茨杰拉德那一代大萧条时代的生活与感受的真实而准确的书写。
作者简介
F.S.菲兹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代表作品有
《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等,是20年代“
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1896年9月24日生于
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父亲是家具商。他年轻时试写过剧本。读完高中后考入
普林斯顿大学。在校时曾自组剧团,并为校内文学刊物写稿。后因身体欠佳,中途辍学。1917年入伍,终日忙于军训,未曾出国打仗。退伍后坚持业余写作。1920年出版了长篇小说《人间天堂》,从此出了名,小说出版后他与吉姗尔达结婚。婚后携妻寄居巴黎,结识了安德逊、海明威等多位美国作家。1925年《
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他在现代美国
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
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菲兹杰拉德成名后继续勤奋笔耕,但婚后妻子讲究排场,后来又
精神失常,挥霍无度,给他带来极大痛苦。
他经济上入不敷出,一度去
好莱坞写剧本挣钱维持生计。1936年不幸染上
肺病,妻子又一病不起,使他几乎无法创作,精神濒于崩溃,终日酗酒。1940年12月21日迸发
心脏病,死于
洛杉矶,年仅44岁。
社会影响
《夜色温柔》(Tender Is the Night) 是当代美国作家F.S. 菲茨杰拉德( F. S. Fitzgerald , 1896 - 1940) 的一部被视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严肃
现实主义主题的
自传体小说。该小说以生动犀利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戴弗尔·迪克这位风度洒脱、气质典雅、前程远大的精神病医生的
情感生活及其
时运的起落,折射出了作者菲茨杰拉德本人文名的鹊起跌落及个人生活、家庭、事业的颓败。可以说,这部小说是菲氏在其创作生涯达到顶峰而又日渐衰落的时期所做的一次痛苦而又执著的搏击,亦可说,它是菲氏在其家庭、经济生活、事业受阻等多重重压下所做的一次痛苦抉择,是一部融个人生活经历中的不幸而演化为整个
人类社会的悲剧,并把浸透于小说字里行间的悲剧情感物化为一种审美情趣的佳作。
在这部作品的宗教情感下又充溢着人类的抗争精神,正是这种“自虐”式的抗争精神赋予了这部作品
古希腊悲剧式的振奋人心的
艺术审美魅力,主人公迪克也如同俄底浦斯王一样,其自我放逐的意义,从悲剧审美上看,是具有人类精神不朽、不屈的
象征意义的。宗教虽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通过发现迪克的宗教
情感体验进行艺术再现,菲氏的确让读者感悟到存在的深刻局限与宇宙最高精神之间的关系。笔者把迪克的“自甘堕落”或“自我放逐”理解成为一种自我拯救的行为,这似乎有悖于理性反传统之嫌。然而所谓的理性传统应视其本质而定。迪克反叛的是上流社会贵族优雅外衣掩盖下的利用人压迫人的理性及其竭力维护的泯灭人性的传统。由此,我们可以说,迪克·戴弗尔医生走出的是每一个现代人都可能困闭其中的富贵温柔却又消弭人生的精神牢笼。同作者菲茨杰拉德一样,笔者认为迪克“叛经离道”之举,主要在于他反抗压迫、虚奢,而努力在寻找一种具有
独立人格的自我,寻找一种“更深沉的来自继续奋斗的满足”。这在金钱时代,在富贵的荒原上无疑是种振聋发聩,带有现代人类常举的行为。
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的创作具有高度的前瞻性。贯穿整部作品的, 只是作者对人物心理和行为的细腻、独到的描述, 而没有任何的刻意评判。由此,意义的重要性被消解了。这一点正印证了解构主义的文本观, 即文本以
能指为中心, 只重视言论行为本身。对于精神病人的言论及行为的矛盾描述以及概念的模糊界定,也使得文本的意义变得不确定了。
作品评价
这部小说的绝大部分内容写得都很精彩,令人拍案叫绝,这是一部令人越读越感到趣味无穷的小说。(海明威)这是一个关于一对美丽、富有、魅力无穷的夫妻的悲剧故事,讲述的是他们之间注定失败的婚姻的消亡。读者可以在其中看到菲茨杰拉德夫妇自己在与
酗酒、不贞、疯狂和
精神病院苦苦抗争的写照。但是它却没能在1934 年描绘出在里维埃拉享乐的美国有钱阶级个人焦虑的全景,而这种焦虑与正受野蛮的
大萧条所制的美国是极其吻合的。( 马格特·诺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