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香牛
菊科夜香牛属植物
夜香牛(学名:Cyanthillium cinereum (L.) H. Rob.)是菊科、夜香牛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夜香牛茎直立,有纵条纹,被灰色贴生短柔毛;下部叶菱状卵形至卵形,顶端尖,基部渐狭成翅,边缘有浅锯齿或波状,被疏短柔毛;上部叶狭长圆状披针形至线形;头状花序形成伞房状圆锥花序,密被短柔毛,管状花,淡红紫色,冠毛白色 ;花期为全年。
植物学史
夜香牛植株高矮,根分枝或不分枝,叶形和毛茸多变异。前人(Handel-Mazzetti 1936)曾将云南昆明、大理及东北部、四川、会理、江孜等地采的标本鉴定为Vernonia abbreviata (Wall.) DC.,中国植物志编委检查了上述地区的标本、除根多少变木质,植株较矮小,常自基部多枝外,与该种其他地区的标本无显明的区别,故应置于夜香牛比较适宜。
形态特征
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0-100厘米。根垂直,多少木质,分枝,具纤维状根。直立,通常上部分枝,或稀自基部分枝而呈铺散状,具条纹,被灰色贴生短柔毛,具腺。下部和中部叶具柄,菱状卵形,菱状长圆形或卵形,长3-6.5厘米,宽1.5-3厘米,顶端尖或稍钝,基部楔状狭成具翅的柄,边缘有具小尖的疏锯齿,或波状,侧脉3-4对,上面绿色,被疏短毛,下面特别沿脉被灰白色或淡黄色短柔毛,两面均有腺点;叶柄长10-20毫米;上部叶渐尖,狭长圆状披针形或线形,具短柄或近无柄。
头状花序多数,或稀少数,径6-8毫米,具19-23个花,在茎枝端排列成伞房状圆锥花序;花序梗细长5-15毫米,具线形小苞片或无苞片,被密短柔毛;总苞钟状,长4-5毫米,宽6-8毫米;总苞片4层,绿色或有时变紫色,背面被短柔毛和腺,外层线形,长1.5-2毫米,顶端渐尖,中层线形,内层线状披针形,顶端刺状尖,具1条脉或有时上部具多少明显3脉;花托平,具边缘具细齿的窝孔;花淡红紫色,花冠管状,长5-6毫米被疏短微毛,具腺,上部稍扩大,裂片线状披针形,顶端外面被短微毛及腺。
瘦果圆柱形,长约2毫米,顶端截形,基部缩小,被密短毛和腺点;冠毛白色,2层,外层多数而短,内层近等长,糙毛状,长4-5毫米。花期全年。
产地生境
夜香牛在中国广泛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仙湖植物园(李沛琼961)、宝安(张寿洲等0670)、福田(李沛琼1927))、广西、云南和四川等省区。印度至中南半岛、日本、印度尼西亚、非洲也有。为杂草,常见于山坡旷野、荒地、田边、路旁。
繁殖方法
夜香牛主要以种子的方式繁殖。
主要变种
小花夜香牛(学名:Cyanthillium cinereum var. parviflora):该变种以植株矮,通常高不超过20厘米;下部叶椭圆状卵形或宽卵形至近圆形,下面被疏柔毛;头状花序小,长4-5毫米;总苞长2.5-3-5毫米,与原变种相区别。。产于中国广东、台湾。亚洲、非洲和大洋洲热带地区也有。
主要价值
药用
全草入药,有疏风散热,拔毒消肿,安神镇静,消积化滞之功效,治感冒发热、神经衰弱、失眠、痢疾、跌打扭伤、蛇伤、乳腺炎、疮疖肿毒等症。夜香牛味淡,性凉,有清热解毒,平肝安神的功效;主治感冒发热,疟疾,急性肝炎,神经衰弱,失眠等症。
性味归经:苦、微甘,凉。
用法用量:干品0.5~1两,鲜草1~2两;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营养
夜香牛中水分、灰分、粗纤维、粗脂肪、粗蛋白和总糖含量。见下表,夜香牛有较好的营养价值,其中,总糖含量较高。
氨基酸组成
夜香牛氨基酸组成(见下表)有表中可以看出,夜香牛至少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7种是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注明*)。谷氨酸的含量最高。
维生素:夜香牛中含有Vc、Vpp、VB1、VB2和β-胡萝卜素。其中VB2含量较高
矿质元素:夜香牛中含有Na、Mg、Fe、K、Cu、Zn、Co、P和Mn等矿质元素,其中K含量较高
参考资料
夜香牛.植物智.
夜香牛 Yexiangniu.药用植物图像数据库(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2 17:28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