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亚共荣圈
日本帝国主义妄图建立殖民统治的计划
大东亚共荣圈(大東亜共栄圏/だいとうあきょうえいけん),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的妄图建立殖民大帝国的侵略扩张计划及其实施。
历史沿革
1938年11月3日,日本发表的《近卫声明》中说:“帝国所期求的是,确保东亚永久之安定,此种新秩序的建设,应以日、满、华三国合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建立连环互助的关系为根本。” 首次提出了建立“东亚新秩序”的口号,其根本理念就是既要在亚洲将中国分为“满华”两国置于其统治之下,又要在世界上联合德意两国以抗英美,并制止共产国际势力的发展。12月22日近卫再度发表声明,内容大致相同。
1940年7月26日,近卫内阁通过《基本国策要纲》,其中提及“以皇国为核心,巩固日满华之结合,以作为建设大东亚新秩序的根本。”
1940年8月1日,外务大臣松冈洋右发表“皇道外交宣言”:“要根据我们皇道的伟大精神,必须首先建立以日、满、华三国为一环的‘大东亚共荣圈’,然后宣布强有力的皇道,贡献于公正的世界和平的树立。” 这是“大东亚共荣圈”一词的首次正式使用。
其后,松冈洋右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奠定基础。1940年9月,日、德、意三国同盟谈判,27日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同时,日本进军法领越南,封锁滇越,并图切断滇缅等路。和与汪精卫政府间相继签订一系列条约,1941年4月,又和斯大林会晤,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解除了东北亚的军事威胁。
1941年10月18日,因军部的强硬专横,近卫文辞职,继任首相而组阁者的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成为“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的实施者。12月10日,联络会议决定“今次的对美英战争及随着形势变化而发生的应有战争,包括‘中国事变’在内,定名为‘大东亚战争’”。东条英机即以此为出发点,开始了“大东亚共荣圈建设”。
东条为完成大东亚共荣圈的“建设”,决意创设“大东亚省”以代替外务省,作为大东亚共荣圈的最高行政机构。1942年 2月13日,设立“大东亚建设审议会”,首相东条充任总裁,铃木贞一 任干事长,聘请朝野政客、首脑、财阀巨头及各省次官为委员。12月8日制定《大东亚共荣圈建设的基本纲领》。1943年5月31日,御前会议决定《大东亚政略指导大纲》,强调为完成大东亚战争,进行政略体制的调整,解决“中国问题”。
1943年11月5日在东京召开“大东亚会议”,旨在为东亚占领地域的政治一体化及确立战争协力体制。 会上通过《大东亚共同宣言》,强调“大东亚各国应互相合作,完成大东亚战争,从英美的桎梏下解放大东亚,完成其自存与自卫,建设大东亚,以求贡献世界和平的实现”。二者连同,标志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完全确立。
主要内容
《基本国策要纲》宣称“皇权国策乃基于八纮一宇之肇国伟大精神”。
在经济上,日本鼓吹“大东亚共荣圈”将成为“共存共荣”和自给自足的地区,宣称使“每个地区生产最适合其生产之物品,并从其他地区获得其所缺乏的物品”。为掠夺东亚各国的资源,宣称共荣圈的经济首先应以开发资源为第一目标和中心。所谓“日本为充实国力,必须动员全东亚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实为由日本无限制、无休止地掠夺东亚各国的人力和资源。
在文化上,则将日本自封为东洋文化的代表者、拯救者,要求东亚各国自觉协同日本,为东洋文化复兴,使东洋文化达到傲视西洋文化的程度而建成以“大东亚共荣圈”为背景的大东亚文化自给自足体。
“共荣”类型
为加强占领区的殖民统治,日本内阁在11月1日增设“大东亚省”,计划将占领区分成四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统治:
直接统治区,如中国香港新加坡帝汶等;
扶植亲日的傀儡政权,如伪满洲国、伪“中华民国”;
“同盟”国,如服从日本控制的泰国法属印度支那
日本原来的殖民地,如朝鲜半岛、中国台湾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8 14:0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