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东港
中国辽宁省丹东市港口
大东港是始建于1939年的一个物流港口,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不冻良港。大东港已实现货物年吞吐量7000万吨,拥有6个万吨级泊位,是连接东北腹地的疏港铁路,现已开通与韩国仁川客货运输航线和至日本直江津、敦贺、韩国釜山及国内诸多港口的集装箱航线,是中国东北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
大东港简介
在激流奔腾的鸭绿江边,在波涛滚滚的黄海岸边,镶嵌着一颗璀璨夺目的江海明珠—东港市。她位于我国海岸线最北端,东依鸭绿江,南临黄海,与朝鲜隔海相望,与日本一衣带水,是中国的“三沿”城市。
濒临城区的大东港,位于鸭绿江入海口,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不冻良港。大东港已实现货物年吞吐量7000万吨,拥有6个万吨级泊位,是连接东北腹地的疏港铁路,现已开通与韩国仁川客货运输航线和至日本直江津、敦贺、韩国釜山及国内诸多港口的集装箱航线,是中国东北部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和物流集散地。
在雄伟的大东港码头东海岸,屹立着鸭绿江与黄海分界的标志——江海分界碑,她向世界庄严地宣布:这里,就是中国的海角。香港《大公报》所公布的中国“天涯”、“海角”,其“海角”就指这里。
大东港素有朝鲜半岛“菜篮子”之誉。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新义州薪岛郡近在咫尺。各列岛星罗棋布,朝鲜民宅随山就势,群象奔岸、乌龟投海、海上石林等海蚀景观造型奇特,鸥鹭云集,没有丝毫人工雕琢和污染的痕迹。岛周围异国渔船随处可见。
港区北侧是现代火力发电厂——华能丹东电厂,宏伟壮观的白色建筑屹立于大东港码头,与薪岛遥相呼应,是丹东地区独具特色的工业观光旅游区。面积居世界第三位的鸭绿江口湿地,是大洋洲候鸟迁徙中途站。每年春夏之交,几十万只候鸟在此觅食繁殖,鸟鸣远播,景色十分壮观。
历史追溯
大东港位于鸭绿江入海口西岸,东临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薪岛,南濒黄海,为强潮河口,有岛屿和大面积滩涂为掩护,水深浪小,深水区不结冰,且陆域广阔,腹地深远,又有城市为依托,为我国海岸最北端天然不冻港。
大东港自古以来就是军事交通要道。清朝光绪年间鸭绿江入海口就是一处繁华的港口码头。黑龙江、吉林一带的大量木材制成木排,自鸭绿江漂流而下,集结在大东沟至孤山一带,还有大豆、药材及各种物资也从此运往山东及东南沿海,甚至东南亚国家。当时的大东沟与大孤山都是黄海沿岸的大码头,是当时亚洲为数不多的大商埠。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北,为了强化其对东北地区资源的掠夺,他们对兴建港口迫不及待,认为“不仅只要建设一个港口,而且要建一个临港工业区,这个地区必须是能够直接进行海外输出才行。”1944年大东港建设总署第一部长、安东省建设厅长米田正文向伪满洲帝国提交的《关于大东港建设事业》的报告中说的更加分明:“由东部地带挖掘出的煤炭为主的矿山资源和水力发电,配合动力开发重工业。为了充分满足时局的要求,首先计划在鸭绿江河口建设具有港湾技能的大工业城市,计划在现在的安东市下流地带建设大东港。”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日本帝国主义与伪满洲国在1936年末共同制定的《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中,把建设大东港及其港口工业城市列为重要内容。
1939年2月16日,日本总务厅企划委员会干事会制定了《大东港建设机构整备纲要》,在这份纲要中,除拟定建港范围、伪满洲国和“满铁”的分工、经济负担、成立机构及预算方案等建港规划外,还确定了近藤谦三郎为首任大东港建设负责人。在连续两次召开关东军、伪满洲国和朝鲜总督府、“满铁”四方首脑会议协调后,大东港建港事务所(后改为大东港建设总署)于当年成立,其办公地址设在现在的前阳镇空军场站院内。
在大东港的初期规划中,港口区以赵氏沟为中心,向东北延伸21公里,向西延伸20公里,向西南延伸10公里,计划修建水深8米以上的码头5000平方米,以及与港口配套的仓库、装卸设施和铁路专用线。投资当时流通货币2亿3千万元。港口选定在现在的前阳镇胜利村大台子村民组,即赵氏沟入海口。因赵氏沟下游5公里就是当时已拥有7000多人口的港镇大东沟,故港口得名大东港。
1940年2月,日满筑港特别合同调查组对港址实行踏勘后,日满当局将大东港建设规划重新修订,将港城的市区面积扩大了3倍,人口由原规划的40万增至100万,并决定把大东港临港工业区和安东(丹东)市城区相连接,成为“大安东市”。“大安东市”的规划是“盘亘250公里.庞大地域”,“沿鸭绿江方向24公里长的安东市要与大东港临港工业区接续起来,整个带状的‘大安东市’分三个地区,即安东市是一个中心,安东站下游15公里的道沟附近又是一个中心,再往下游20公里处的大东港则又是一个中心,三者之间以及两翼再各设一个次中心。‘大安东市’规划人口将达200万人。”还规划了铁路、机场、高速公路和立交工程等。
规划中的大东港建设期为8年,即从1939年开始,至1946年完成。从大东港建设起步到1943年8月1日的3年多的时间里,大东港已经完成了包括部分护岸、碎石路面、码头基础工程等在内的相当于大东港工程总量的五分之一。一条9公里的铁路线建成并临时通车,8199公顷的土地征收出售已完成,港口工业城市已形成规划。甚至在铁甲房身(铁甲水库)动工修建了大东港水源地贮水池。(这项工程到日本投降时已完成4米高200米长的土坝,完成了输水洞的开凿和部分衬砌工程。)后因日本国力不足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大东港及其港口工业城市建设的速度放慢。1944年停止了这项工程,1945年,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日伪统治时期的大东港建设彻底告终。
时至今日,当年的港口码头、船坞等工程残迹仍然可见,向人们昭示着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历史沿革
大东港系丹东港的一个港区,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最北端的江海分界处,鸭绿江入海口。是中国海岸线最北端不冻良港。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出在此建设大型港口。
1907年3月,安东港(安东市更名为丹东市后,安东港改称丹东港)正式开港。
1939年2月16日,日本总务厅企划委员会制定出大东港(港址在今赵氏沟)建设规划。到1942年,通港公路初步建成通车,一个4000吨级泊位码头基础工程竣工。后因太平洋战争爆发而中止。仅完成工程总量2%。
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安东港回到中国人民手中。解放战争时期,安东港担负起支援解放区粮食、食盐等转运任务。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安东港闭港。
1954年恢复航运,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维持生产和恢复生产秩序阶段。
1972年,根据周恩来总理“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指示,交通部港口普查小组经过踏勘,认为历史上选定的大东港址,因多年淤积,通道堵塞,不能再做港址,初步选定鸭绿江入海口西岸,距大东镇东南5公里处为大东港港址。
1984年10月,辽宁省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大东港区新建工程,1986年6月5日开工。一个建设5个千吨级(结构按万吨级)泊位,年吞吐量75万吨的现代化港口码头已经列入“七五”计划之中。并进入施工阶段。1988年6月码头建成。
1979-1985年,丹东港呈现出大发展的局面。改建和扩建丹东港区,新建 一号、二号桩基板梁平台码头和铁路专用线。码头设施和装卸能力有很大提高。
1985年以后,随着丹东市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丹东市政府将丹东港区规划为沿江经济开发区的商贸旅游区,丹东港区码头一切设施迁往浪头港区。
1992年大东港续建工程项目正式开工建设。续建了3个万吨级泊位及相应配套设施,年吞吐能力为95万吨。
2005年,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大东港迈入了跨越式发展轨道。
2005年初,丹东港务局通过与中国日林集团、美国纽约港务发展公司、美国罗森全球投资公司合资,组建了丹东港集团公司。首期注册资本金3000万美元,两年后将增资至1亿美元,其中,可引入民间和外商资金达6亿多元人民币。
2006——2008年,新增13#、14#粮食专用泊位,20万吨矿石泊位开工建设,西南航道开始打通,大东港区庙沟主港池开工建设,标志着一座新的大型挖入式港区开始形成。
2006——2020年,为日林集团收购
2020年8月31日,丹东港口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丹东港口集团”)正式挂牌成立。根据债权人的申请,2019年4月丹东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裁定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进入破产重整程序。通过公开招募和定向邀请相结合的方式,招商局集团所属的辽港集团成为丹东港集团有限公司的重整战略投资人。
地图信息
参考资料
大东港.丹东新闻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3-11-28 12:35
目录
概述
大东港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