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井头,澳门古地名。位于今水坑尾街由天神巷口至白马行口一段。昔日因有一口甘洌清甜的水井而得名。鸦片战争前,澳门主要丝行,茶行,瓷器行都集中于此,繁华一时。香港开埠后这些商行迁至香港,大井头开始萧条,两边也陆续由一些富商建起楼宇。
大井头,澳门历史上有名的井。井水源充足,而且水质较好。井附近有很多的居民居住。井在那时更是起到了区分地域的作用,凡有水井的家居在门牌上都有个“井”字标志,以方便邻近地区、街坊、消防员作救火之用。
在澳门半岛中部,南端由
南湾大马路起,北在东望洋街口接
荷兰园大马路,长380米。该处正当东望洋山与
大炮台山之间的小谷地末端,地势较低,雨水从两边山坡流下,汇集成一道坑水,至此流入南湾,因而得名水坑尾。该街与荷兰园大马路连成一条纵贯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主要的商业区之一。街上建有澳门第一条有自动扶梯的行人
天桥。水坑尾街有一些中国近代史的史迹,与
孙中山、陈少白、尤列一起被清朝诬为“四大寇”的
杨鹤龄的住所就在该街,
戊戌变法领袖
康有为与其弟
康广仁曾在该街附近的大井头四号(今水坑尾,已拆建成大厦),创办《知新报》。
据当地老人介绍,早在
明清时期,
大井头村就已经有
麒麟舞等民间文化活动。最让大井头人引以自豪的是,
民国时期,大井头村曾派出一队麒麟、醒狮武术队前往广州总统府表演,孙中山先生亲自到场观看和检阅,这在当时引起很大反响。
传统
戏曲大井头村也蔚然成风。1944年,省港澳文化事业萧条,各界艺人都从城市转入农村,著名
粤剧演员
卢启光、苏文侠、任丽娟、肖芙蓉、刘侠郎、刘剑峰等都来到大井头村,与村里民间艺人联袂创建了“息影剧社”。后来,“息影剧社”改为“大井头九重天粤剧团”,当时上演的大型传统名剧有《
白蛇传》、《十奏严嵩》等,深受广大群众热烈欢迎,该剧团从1945年一直活跃到解放初。
上个世纪50年代初,大井头重新组建了“大井头粤剧团”。1956年,又成立了一个“大井头儿童粤剧团”。该团全团演员平均年龄只有12岁。大跃进时,大朗、常平几万民工聚集松木山大干苦干建筑水库,当时的大朗公社党委会把大井头儿童粤剧团调到水库工地为几万民工一连几晚演出粤剧,极大地振奋了民心。
该社区已建起舞蹈队、曲艺队、醒狮队、麒麟武术队、粤剧团、舞龙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在大井头,“户户唱歌声,人人把龙舞”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2003年,大井头男、女舞龙队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大赛获铜奖;2004年参加市第一届龙狮大赛获一等奖;2005年8月,男子龙队参加广东省首届全民健身运动龙狮大赛获一等奖,女子队获二等奖;2005年9月,参加“首届泛珠三角9+2(广东
汕尾)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获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