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带血
常见、容易治愈的疾病
大便带血即便血,英文名 hematochezia,是由于消化道出血所导致的,也就是说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症状,一般指的是空、回肠、结肠直肠的下消化道部位的病变引起的出血,血液是由肛门排出的,但是便血的颜色一般可出现鲜红色、暗红色、黑色等。而少量出血的病人通常不会造成大便颜色的改变,需要进行隐血试验才能够确诊,该情况称作为隐血。
分型
根据便血的性状不同,一般便血可分为鲜血便、黏液脓血便、黑便和隐血便。
出血位置较低,颜色鲜红,多见直肠和肛门疾病,如肛裂和直肠的息肉病。
一般排便有鲜血,同时还有鼻涕样的黏液,多见于肠道的炎症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溃疡性结肠炎、细菌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疾病。
也叫柏油样便,因为出血位置较高,血红蛋白破裂后铁经过硫化物作用形成硫化铁,使得排便颜色发黑。
少量的消化道出血未引起粪便颜色的改变,仅在粪便隐血实验时呈阳性,这种情况被称为隐血便。
病因
诱发因素
便血通常是由于下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疾病等原因导致的。
下消化道疾病
上消化道疾病
发病机制
通常是由于多种因素引发的消化道内病变,导致的出血。消化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肠道溃疡和炎症、寄生虫感染、肿瘤、痔疮、肠套叠、肛裂、大便干燥擦伤等。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系统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传染病、维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药物毒性作用等。
流行病学
发病率
便血没有明确的发病率统计,但对于患有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等人群发病率比较高,发病率约为3%-17%。
流行情况
便血一般多见于肛周疾病引起大便带血,肛周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是很高,,属于一种常见疾病,肛周疾病发病率高了,所以便血症状也就很普遍,一般对于患有下消化道疾病、上消化道疾病、全身性疾病等的人群。
死亡率
经过积极治疗,死亡率非常低。但是不及时的进行治疗,尤其是出血量较大时,有可能会危及到生命。
症状
早期症状
一般可表现为粪便的颜色改变,多没有其他的不适症状出现。
临床表现
便血初期可能表现为粪便颜色改变。便血的典型症状是大便颜色改变,一般会呈现出鲜红色、暗红色、黑色等。
伴随症状
就医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肛肠外科、普外科
诊断依据
医生综合患者病史、症状体征及必要的检查结果即可确诊。
检查项目
可能包括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肠镜检查、腹部CT检查、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等。
大便常规和隐血试验:大便肉眼观察、隐血试验、镜下常规细胞检查、病菌培养等有助于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如胃肠炎、痔疮等。
治疗
需针对病因、出血量的多少等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
需要根据原因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一般可采用质子泵抑制药、胃肠保护剂、血管收缩剂等药物治疗
内镜局部止血
对于上消化道出血者,采用补液止血,治疗时效果不好,可以通过经内镜对出血灶喷洒止血药,如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液等进行治疗。甚至,也可以采用经内镜行电凝止血。另外,对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也可以采用经内镜注射血管硬化剂或采用套扎器结扎曲张静脉进行止血。
外科手术治疗
经止血药物应用及介入治疗出血仍然无法控制;24小时内输血超过1500毫升,而且伴有血压、脉搏仍不稳定;反复多次,严重出血等情况者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便血有独特的方法,如针灸、拔罐、中草药等。这些方法通过调理气血、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等途径,达到止血的目的。在中医治疗过程中,患者需根据自身病情和体质,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一般可以采用局部坐浴的方法处理,一般有便血的人可以用热水热敷肛门处,或是直接用高锰酸钾温水坐浴。
预后
治愈性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以痊愈。
严重性
对于恶性肿瘤等原发病引起的便血通常在治疗后仅能缓解症状,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影响。
并发症
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能引发贫血、败血症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预防及日常护理
预防
预防便血的关键在于饮食、休息、运动、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等。具体预防措施包括:
护理
便血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调理、及时就医和观察病情变化等,详情如下: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护理措施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发展史
‌便血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相关记载见于《内经》。‌便血,即消化道出血从肛门排出的现象,由多种原因造成。在古代医学文献中,便血被称为结阴、下血、肠风、脏毒等,这些术语用来描述不同原因和症状的便血情况。这些分类基于便血的位置和症状,为后世的治疗提供了基础。
古代医学对于便血的成因和治疗方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记录。总的来说,便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并且古代医学文献中对于便血的描述、分类和治疗都有详细的记录,这些记录为现代医学对于便血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基础。‌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便血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早期,由于对便血发病机制了解不足,治疗不及时,对生命造成影响。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便血可能是炎症、溃疡、息肉、痔疮、肛裂、肿瘤等原因导致的。同时,随着新的药物和技术的出现,便血的治疗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针对便血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同时,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内镜止血、血管结扎术、硬化剂注射、激光凝固治疗、微波凝固治疗等方法,提高了生存率,改善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区分便血症状.中国知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1 21:52
目录
概述
分型
病因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