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桥(Daguan Bridge),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市区,东连丽水路,西连和睦路、赵伍路,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上著名的一座桥梁。
却说南宋
绍兴七年(1137年),距武林门北十余里有一座危桥叫“永安桥”。它始建于北宋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是杭城北部北关镇上最大的一座桥梁,对往来商旅和两岸百姓的生活有着至关重大的意义。然而历经36载的风吹雨雪侵,日晒人车压,桥身已经严重受损。往来通行的人们面对这座危桥都很害怕,能绕行就绕行,绕不了的,便只好练飞毛腿,无人敢在桥上多停留半秒,唯恐桥会突然垮塌,顷刻间夺去卿卿性命。
那时,北关镇上有一位叫陈德诚的长者,面对危桥,寝食难安。他不顾年迈,一次又一次对桥进行勘察,思考修复方案。同时,他也很清楚单凭其一己之力断然无法完成修桥福民的心愿,于是联合同辈余庆施、宗宥等人,又找到一位叫梵海的和尚,相约四方募化。在他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知晓此事者亦皆相助。陈德诚为修复永安桥可谓是呕心沥血,他不仅充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还亲自监造。绍兴八年(1138年)初春,从开工到竣工一年不到,新桥造成,并改名为:中兴
永安桥。
中兴永安桥何时何因更名为
北新桥,史无详实。不过,
淳熙十四年(1187年),北新桥的叫法已经出现在有关文献中。最确切的是《淳祐临安志》卷七中的记载:“北新桥,元名中兴永安桥(元,意即原来)。”此后,北新桥之称,一直沿用到清代。
但在清代,北新桥并非只有一个名字,它同时还有别的叫法,如喻陈桥、大关桥。喻陈桥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比较陌生,或许连许多老杭州人都没有听过,与此恰恰相反的,是大众对大关桥之名的熟悉度。需要说明的是,今日的大关桥并非宋元明清时的北新桥原址。1955年,曾在原北新桥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为单孔圆洞式;到了1995年,由于时代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旧桥被拆除,南移约300米新建大桥——也就是今天的大关桥。
大关桥之名由来,源自明代在杭州设钞关收税。19世纪英国人库克在《中国》一书中言及此地时,就有“‘新关’,又称大关——既新又大的通关关口”之语。从永安桥到中兴
永安桥,再到喻陈桥、大关桥,在某种意义上,桥名的变化向我们展开了一幅
北新关的“绩优股成长图”,它所据之地的优越性和重要性在历史上越来越突出。
北新关记、北新关四境图说、北关八咏、大关桥记等点缀,在河中两个
桥墩四面刻了反映大关风貌的对联。桥下休闲空间采用老石板铺装,显示其古朴庄严。
大关桥已建成运行近20年,桥面人行道有部分受损现象,
桥台台身有多处裂缝。此次整治包括桥梁的路面沥青、伸缩缝密封条的更换,架空线路的上改下,路灯、电车杆的二杆合一,还包括更换富有文化底蕴的栏杆、桥墩和桥梁底面的装饰,桥梁东、西侧桥头堡的矮墙和梯道施工,及桥下空间的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