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告成(拼音:dà gōng gào chéng)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尚书·禹贡》。
成语出处
先秦《
尚书·禹贡》:“讫于四海,禹锡玄圭告厥成功。”
汉·
班固《
汉书·王莽传上》:“十万众并集,平作二旬,大功毕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功告成”。
成语典故
西汉末年,外戚专政。汉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权重一时,先后被封为新都侯,安汉公。
有一年,王莽上奏皇帝,提议模仿周公建造明堂,设立雍灵台,集中天下学者讲学和著书。其真实目的无非想借此来抬高身价,标榜自己是当时的周公。
王莽为那些求学和研究的人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先后网罗各种人才数千人。这些人来了之后,王莽便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思著书立说,并纠正对他不利的“异端邪说”。不少大臣纷纷上书讨好王莽说:“当年周公辅政,制定制度尚且用了七年时间,后来明堂毁坏,雍灵台倒塌,千年以来未有人重新兴建。现在安汉公辅佐陛下,仅仅四年时间,功德就非常的显著了。”
王莽听后更为得意,先后又集中各地书生乃至平民十万多人写诗文为他歌功颂德,经过二十天的奋力写作,这些诗文才全部完成,亦即所谓“大功毕成”。从此王莽的野心越来越大:先是毒死汉平帝,自称“假皇帝”;最后干脆自己称帝,改国号“新”朝。
公元二十三年二月,讨伐王葬的汉军拥立刘玄为皇帝,任刘绌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三月间,光武和其他各将攻下了昆阳(在今河南省叶县)、定陵(今河南省郾城西北)、郾(在今河南省郾城县),缴获许多牛、马、财物和几十万斛粮食,运去接济围攻宛城的汉军。
王莽听说刘玄立为汉帝,非常惊恐,派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前往攻打。他的精锐部队四十二万人,在五月间到达颍川(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县),又和严尤、陈茂会师。这时,光武率领几千人在阳关(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北)堵击王莽军。众将见王寻、王邑兵多将广,攻势凌厉,转身逃回昆阳城里。这时昆阳城里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留下来守城,自己和骠骑大将军宗佻、五威将军李轶等十三人,连夜骑马从南门出城,到外边调集援兵。当时围困昆阳的王葬军将近十万,刘秀差一点出不了城。他们到了郾城、定陵之后,动员各地兵力全力增援昆阳。可是各地的将领舍不得自己的财物,想分出部分兵力留守,刘秀说:“今若破敌,珍宝万倍,大功可成;如为所败,首领无余,何财物之有!”众将听了,,认为有道理,这才答应下来。起义军在刘秀的正确指挥下,以劣势的兵力,把优势的王莽军打得落花流水。
成语寓意
无论是大工程还是大任务,能够完成,的确可以算得上是大功绩。但是,大功背后的辛酸确实难与人说。成大功者必有大志,成大功者必有大才,成大功者必经磨难,成大功者必有“九死不悔”的毅力。所以,在举杯庆祝胜利,在恭颂丰功伟绩的时候,还应该低头看看创业时的艰辛与不易!
成语运用
“大功告成”指巨大的工程或重要的任务宣告完成。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元·揭僕斯《大元勅赐修堰碑》:“或决三洞之水以灌其次,或毁都江之石以害其成,挠之百端,不拔益固,甫越五月,大功告成。”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三三回:”你们果真照我这话办出个眉目来,现在的地是清了底了,出去的地是落了实了,两下里一挤,那失谜的也失谜不了了,隐瞒的也隐瞒不住了,这件事可就算大功告成了。”
梁实秋《雅舍小品·快乐》:“等到大功告成,那一份‘如愿以偿”的快乐便是至高无上的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