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厥
病症名
大厥属“中风”的病症。指中风卒倒,昏迷不醒的证候,与“厥证”昏倒不久即行复苏的症状有别。参见“中风”条。
大厥症状阐述
厥证之一。卒然昏厥重症,状如暴死者。如各种晕厥、某些癔症、高血压脑病、中风昏迷、直立性低血压等。
专家概述
《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返)则生,不反则死。”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且是气血也,专并与上,则气上而不下,当为大厥之证。厥则暴死者有之,幸而气复于下则生,不复则死矣。”
吴昆《素问吴注》:“血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则无阳矣。无阳则死,故暴死。气复则阳回,故生;气不复则阴而已,故死。”
张介宾《类经十四卷·疾病类十九》:“血气并走于上则上实下虚,下虚则阴脱,阴脱则根本离绝而下厥上竭,是为大厥,所以暴死。若气极而反,则阴必渐回,故可复苏。其有一去不反者,不能生矣。”
高士宗《素问直解》:“血之与气,从经而并走于上,上而不下,则为大厥。厥则阴阳不相顺接,故一时暴死。若气反于下则生,不反于下则上厥下脱而死。”
森立之《素问考注》:“案:大厥即尸厥。”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大厥:厥证之一。指卒然昏厥重症,状如暴死者。”
金栋按:《素问·厥论》:“阳气盛于上,则下气重上而邪气逆,逆则阳气乱,阳气乱则不知人也。”与此互参则甚明矣!如
胡天雄《素问补识·厥论》:“厥,是一种病理现象,阳气不能秘藏于阴气之中,阴阳离决,于是上则阳火独光亢,下则阴气独盛。阴气独盛,孤阴无阳,故曰下虚,下虚则腹胀满;阳火独光亢,则阳盛于上,阳盛于上则气血并走而暴厥不知人。故足寒腹满谓之厥,气血并走于上亦谓之厥,这就是厥证病机所表现的两个方面。”
胡天雄《素问补识·生气通天论》:“薄厥的薄和煎厥的煎,都和迫字同义,故此处大怒为薄厥。《脉解》篇又说:‘善怒者名曰煎厥’。刘熙《释名》云:‘厥,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胁也。’《脉要精微论》云:‘厥成为巅疾。’所以不论是煎厥或薄厥,都是指气机逆乱所煎迫而出现的昏仆不知人的病状而言。在病因上,煎厥为烦劳所致,薄厥为大怒所致,似乎不同,其实二者同样处于一个气逆阳亢、下虚上实的病理过程中,都是情志为病,病从内发,和《调经论》的‘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同属一类病证。”
张介宾《景岳全书·厥逆》:“今其气血并走于上,则阴虚于下,而神气无根,是即阴阳相离之候,故致厥脱而暴死。复反者轻,不反者甚。此正时人所谓卒倒暴仆之中风,亦即痰火上壅之中风,而不知实由于下虚也。然上实者假实也,其有甚者,亦宜稍微清理;下虚者真虚也,若无实邪可据,则速当峻补其下。”
又按:《内经》“大厥、薄厥、煎厥”的论述,晚清及民国时期三张(张伯龙、张山雷和张锡纯)认为是卒中病(中风病)昏迷期表现、脑病症状。如
张伯龙《雪雅堂医案》云:“血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此即今之所谓猝倒暴仆之中风……今所谓中风猝仆,不知人事之病,益信西医血冲脑气筋之说,与《素问》暗合,可以互相引证……《素问》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亦即西医所谓血冲脑经。若激扰后脑,则昏不知人;激扰前脑,则肢体不动;激扰一边,则口眼喎邪,或为半身不遂,左右瘫痪等证……《素问》所谓气血并走于上之大厥,于西医所谓血冲脑气筋,信而有征。盖肝风内动,气血上冲于脑,扰其后脑则昏不知人,扰其前脑,在一边则为半身不遂,口眼喎斜;在两边则为全身瘫痪。”
张山雷《中风斠诠》云:“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中风,皆由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犯冲脑,震扰神经,而为昏不识人,喎邪倾跌,肢体不遂,言语不清诸证,皆脑神经失其功用之病……《素问·生气通天论》‘血菀于上,使人薄厥’一条,亦即此内风自扰,迫血上菀之病,更与西学血冲脑经之说,若合符节。”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云:“脏腑之气化皆上升太过,而血之上注于脑者,亦因之太过,致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经。其甚者,致令神经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西医名为脑充血证……内中风之证,曾见于《内经》。而《内经》初不名为内中风,亦不名为脑充血,而实名之为煎厥、大厥、薄厥。”
参考资料
大厥.医源世界.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18 15:35
目录
概述
大厥症状阐述
专家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