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发渠位于贵州省
遵义市播州区
平正仡佬族乡,由
团结村党员支书
黄大发带头开凿修建。
水渠经过3座大山、大小9个悬崖、10多处峻岭,大土湾岩、擦耳岩和灰洞岩最为险要,要从悬崖峭壁上打出半幅隧道才能通过。1995年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水渠终于完工。
建设历史
大发渠位于贵州省
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距乡集镇所在地30多公里,海拔落差较大,地理环境恶劣。该村有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它是上世纪90年代初,时任团结村草王坝大队支书
黄大发带领大家用双手一点点开凿出来的。
国家为了推动革命老区的高质量发展专门在“团结村”开设高速口仁遵高速建成通车后下了高速就能到达“大发渠”附近。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名单。
黄大发
用水困境
在草王坝土生土长的
黄大发已80岁高龄,他曾任草王坝支书45年。幼年时父母双亡,曾当长工,睡草垛,饱尝了生活艰辛。因为人踏实,勤奋,1958年,23岁的黄大发被群众推举为草王坝大队长。黄大发一上任,就遇到三年自然灾害,草王坝因缺水少粮更加困苦不堪。
一直以来草王坝就严重缺水,人畜饮水全靠一口枯井,每天24个小时全村人不间断排队挑水,等水一点点从枯井渗出,接满一挑水往往需要等上一个小时。连吃水都成问题的地方更谈不上灌溉农田。加之地处坡地,良田不多。草王坝人只能终年吃包谷沙饭。“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这首歌谣真实反映着当地生活状况。然而,团结村有水。眼睁睁看着一条清澈的小溪水从附近的大山流到山脚,白白浪费,黄大发深深惋惜。修一条水渠,把水引过来,解决百姓饮水和灌溉难题成了他的梦想。他说,那些年,经常梦见清澈的小溪水流到草王坝来。
兴修水渠
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上级的支持下,黄大发组织群众开始兴修水渠,准备把距离草王坝7公里外马家河沟的水引过来。于是,这条堪称“红旗渠”的水渠修建工程开始了,但终因技术原因,水渠未能成功引水。
为修成水渠,黄大发想到自己去学习水利技术。1989年,黄大发一边继续担任村支书,一边到区水利站工作。在水利站4年多时间,他努力学习,积累了丰富的水利工程工作经验。其间,在一次区里召开的水利工作会后,午饭时,同属一区的某村支书带着讥讽的口气对黄大发说“大米饭好吃还是包谷沙饭好吃?”令当时正在吃饭的黄大发食不下咽,他暗暗发誓一定要为家乡修成水渠,让全村百姓都能吃上大米饭。
回村后,黄大发再次全力筹措修水渠。一方面向上争取,向下发动,面对曾经经受失败信心不足的群众,他多次召开群众会,耐心说服。另一方面凭着自己在水利工程上的经验,他翻山越岭,带着最简单的测绘工具,独自开展勘察、测绘、定桩定点,规划水渠线路等前期准备工作。1992年底,县政府同意拨付38万斤玉米折抵工程款修草王坝水渠。黄大发立即组织修水渠,自己既任指挥长,又当技术员,带领300多名群众苦干苦战,用锄头、钢钎、二锤和双手硬生生在大山上开凿水渠。需要炸药,他光脚步行30多公里去炸药厂背炸药,脚板磨得破皮出血,炸药厂负责人见状感动不已,接济他20块钱,嘱咐他一定要买双胶鞋穿上;需要雷管,目不识丁的他拿着一张过期的炸药票,怀揣30元徒步到离家上百公里外的市、县买炸药,在举目无亲的市区,到处碰壁的他每天靠两个馒头充饥。辗转10余天,在被货车司机索走仅有的四块钱后,扛着2000枚雷管饿着肚子徒步一百多里路走回家。
擦耳岩是水渠最艰险的一段,壁立千仞,看着就叫人
心惊胆战。黄大发凭着智慧和勇敢,带着乡亲,硬是靠着风钻和钢钎、二锤这些简单的工具,在离地面高近300米的悬崖上开凿出一条长170米的水渠。
就这样,黄大发带领乡亲们经过两年多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与天斗,与地斗,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1995年春,带着零伤亡的骄人战绩,一条跨3个村,10余个村民组,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200米的草王坝大渠终于竣工。汩汩的清水流到草王坝,不仅解决了草王坝上百户群众人畜饮水难题,还可满足1200亩稻田灌溉用水,草王坝从此旱涝保收,彻底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历史。有了水渠保障,黄大发又带领群众开展“坡改梯”,昔日草王坝的荒山荒坡变成了良田,稻田从220亩增至730亩,每年可收100万斤水稻。金秋时节,放眼望去,一派 “喜看稻菽千重浪”的丰收美景。
水渠不仅为草王坝引来了水,还因水渠边沟加固加宽形成的便道成了草王坝通往村委的一条“
捷径”。大家到村委会办事都走水渠,路程比原来缩短了1500米。为了让擦耳岩段便于行走,黄大发精心挑选平整结实的石板背去铺在水渠上。更让村民难忘的是,为了缩短路程和行人安全,他决心修一条隧道。黄大发带着6名石匠,仅用800多天就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长120米,高2米,宽1.5米的行人隧道。让人们称奇的是,在没有任何先进仪器的年代,他硬是凭着胶线和木桩,通过自己的计算来定点,隧道两边同时开工,经过半年的开凿,竟然分毫不差地接上了。
修渠艰辛
为修渠,黄大发像治水的
大禹一样为了大家忘了小家。修渠的两年多,他完全放下了妻儿,也放下了家里的农活,白天黑夜他只忙着修渠。1994年是水渠修建最繁忙的一年。无暇顾及家庭琐事,村里几个不怀好意的人因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把他的房子和家具砸得稀烂。那一年,黄大发时年23岁的二女儿突患肾病,他因忙于修渠而无暇照顾。年末的一天,为水渠的事还在城里奔忙的黄大发接到了女儿病危的电话,饿着肚子又是徒步赶回家,还是没能见上女儿最后一面。没等看到水渠修成,没来得及等黄大发卖掉家里值钱的老牛,二女儿终因无钱接受更好的救治而英年早逝。黄大发愧疚心痛不已,几天没有吃饭也没有说话。
忍着巨大的悲痛和委屈,他又继续上山修渠。他把修渠的钱和物资看得比生命还宝贵。为修渠的每一次出行,买材料、去县城上百公里他从来都是步行,饿了就吃个馒头,在外风餐露宿,没有住过一次旅社。虽然日夜在水渠上操劳,工地上也有为修渠人办伙食的食堂,但他坚持下班才回家吃饭,他清楚地记得,修渠的两年多他只因特殊原因在食堂吃了8顿饭,修水渠用的水泥堆得山一样高,每次拉水泥的车箱里撒落的水泥他总要仔细清扫入库。妻子说家里灶台需要一碗水泥来补一补,他也坚决拒绝了,家里的泥巴地也是一直到2004年夫妻俩靠种大豆卖钱才硬化。
了结夙愿
黄大发说,虽然自己一辈子没上到学,但他知道上学的重要。村里的学校是他一直操心的事,60年代和90年代,他两次为学校选址和修建组织发动群众,带头献工献料,出钱出力。90年代,他又带领大家修通了通村的公路。
虽不是上编制的“正式”村干部,也没有退休金,靠种地为生,没有好衣穿,住老木屋,但黄大发无怨无悔。曾有人说给他一笔钱,劝他退出村支书位置。他说共产党没有这个政策,不买官卖官。共产党的官不是买来的,是干出来的。有人说他在位时不捞点好处是傻的。他说违反党纪国法的人才是傻的,最后失去自由,捞去的都要吐出来,连家人都对不住,更不说对党对国对群众。
最近,一场大雨过后,滑坡的山体阻塞了水渠。年过80的黄大发为水渠修缮和管理积极向村委和乡政府呼吁。在得到乡政府支持的一万元修缮费用后,他分片召开了三个群众会,一呼百应。大家劝他不必亲自上渠,他说质量和安全他不放心。村里近百个群众又一次在黄大发的指挥下,仅用三天就完成了水渠疏通和修补。总结会上,黄大发向大家公布了修缮款的开支情况,剩下的4000多元如数归公。会后他还和老伴为大家做了一顿慰劳饭。他说,他愿意发挥余热,保住草王坝这条命脉渠。
2015年1月15日,
遵义会议80周年纪念日,也正是黄大发80岁寿诞。他说,他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去省城
贵阳看看。2015年2月,县乡两级组织部门专程带黄大发夫妻俩去贵阳参观。那天黄大发特别高兴,他说,组织和领导太关心他,他只是做了一个共产党员该做的一点小事。他还说,我们国家很大,如果每个人都做一点小事,那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好。
采访手记
黄大发为修渠忍饥挨饿,放弃照顾家庭,克己奉公的品质一直为仡乡群众称赞,这条渠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 “大发渠”。 很多人已经不敢在擦耳岩水渠上行走,可80岁高龄的黄大发走在上面稳稳当当,健步如飞。他说自己的愿望就是死后有人继续维护沟渠,造福子孙后代。黄大发,一个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奋斗了一生的基层党支部书记,他的务实、忠诚、廉洁值得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