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博物馆是一座地志性综合博物馆,隶属于
大同市文物局,位于
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
历史沿革
大同市博物馆1958年筹建,1959年开放。初名大同市文物陈列馆,是在原大同古迹保管所和大同市文物陈列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63年改为大同市博物馆,馆址最初设立在驰名中外的辽代古刹下华严寺内,是负责全市国有文物收藏、保管、陈列的专门机构。
1989年在西门外繁华区展览馆开辟了大同市博物馆二部。
2006年,在大同市委、市政府实施“三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改造工程”后方迁入新址。
2009年1月16日迁址于红旗广场的新馆免费开放。
2009年5月大同市博物馆被
国家文物局评定为
国家二级博物馆。
2010年5月18日,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正式破土动工。
2015年1月1日,御东新馆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大同市博物馆建筑设计通过对异型建筑空间的升腾动态进行典型刻画,将大同的历史文化融入其中,吸收大同自然地貌——大同火山群、龙壁文化和云冈石窟空间演化的文化元素。整个建筑形体环绕中央大厅以螺旋型的空间结构环绕形成一个整体。大同市博物馆占地面积51556平方米,建筑面积32821平方米。分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局部有夹层。含文物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多功能厅、文物库区和办公区等。
场馆特色
大同市博物馆的建筑形态的设计承袭着大同历史文化的积淀,与龙文化和石窟文化相结合,同时与大同附近火山群的典型地貌特征相暗合,体现了“胡汉交融”的地域文化特征。
博物馆通过对具有升腾动势的异形建筑空间的典型刻画,对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力图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表达。两个弧形的形体围绕着中央大厅盘旋而起,形成一个放射状的螺旋结构,形体上的脊线强化着建筑的形态。由不同脊线发散开来的端头,上下交错,形成丰富的形体组合。端头的开口则面向不同的城市方向,引入城市景观,形成建筑内部与城市之间的视线关联。
建筑的外部形态同样影响着内部空间的形成,弧形的形体像是由不同的石窟开口的切面组合而成,在展厅顶部形成具有张力的异形空间形态。中央大厅内的二层、三层设置了具有动感的弧形空中连桥,大厅西南侧有下沉大台阶与地下的公共服务空间连为一体,中央结合展陈设计,设置大型展品,形成恢弘大气的内部空间。
建筑主体为两个弧形的体量旋转而成的螺旋结构。建筑形体的外侧布置圆形的浅水池,并设有弧形的连桥通往建筑内部,加强建筑整体的动态。建筑外侧设置方形广场,广场四边为20米宽的矩形树阵,其间为绿地。场地北侧与南侧树阵外围,布置集中停车场。建筑外墙采用金属挂板,呈45度菱形叠拼。形体上除不同方向的端头开口外,结合展厅的需求以实墙面为主。办公部分为玻璃幕墙,形成简洁的玻璃体块。大面积的实墙与玻璃体块的对比,升腾动感的建筑形体与水平如镜的浅水池的对比,形成建筑造型的独特特征。
展出内容
基本陈列
专题陈列
馆藏精品
文化活动
截至2014年,大同市博物馆先后举办了“馆藏历代碑刻展”、“馆藏珍贵文物展”、“明清瓷器展”等临时展览。该馆馆藏文物还多次参加了省和国家文物部门组织的赴意、美、日等国的文物展览。
2016年11月3日下午,由大同市博物馆主办,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承办的“中国古代锁具之美”主题讲座在大同大学善美楼六楼报告厅举行。
2016年12月31日大同市博物馆的儿童互动区全面开放,这不仅让展览内容得到延伸,也使博物馆的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化,让孩子们通过参与、体验的方式轻松、愉快地接受历史文化知识。
所获荣誉
1995年,大同市博物馆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公布为省级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5月,大同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
国家二级博物馆。
2020年,大同市博物馆入选“第四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
2021年11月,入选2021年度山西省版权示范单位公示名单。
2022年,入选2021年度参观量最大的100家博物馆纪念馆年度百强,排名第69位。
2022年7月19日,被表彰为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22年,入选国家文物局指定第三批涉案文物鉴定评估机构名单。
2023年1月,入选2022年度全国热搜博物馆百强榜单。
2023年5月22日,荣获山西省爱国拥军模范单位称号。
机构设置
大同市博物馆内设办公室、宣教部、陈列部、保管部、科保部、网络产业部、平城研究部、馆藏品研究部、保卫部、设备运行部、后勤保障部等11个部室。
参观信息
地理位置
大同市平城区太和路506号。
门票信息
免费
开放时间
9:00—17:00(16:00停票,16:30清场,17:00闭馆)周一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交通线路
公交车64路、65路、70路,太和路云山街口。
开放通知
2022年12月8日起,大同市博物馆及其分馆恢复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