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府,或称北京大名府,治所旧址在今
河北省邯郸市
大名县东北。
地名来源
“大名”这个词是
公元前661年(距今二千六百四十七年)春秋
晋献公十六年时,掌卜大夫
卜偃从“魏”中测解出来的,说它是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据《
左传》、《史记.晋世家》中载:献公十六年率领着他的太子
申生和
赵夙、
毕万两名官员兴兵灭掉了他们国境西南方的三个小国,其中有个小
魏国(在今
山西省芮城北)。胜利后,献公把魏国这块地方赐于毕万。对此,卜偃作了占卜,
结语说。
“毕万之后必大‘万’,
盈数也!‘魏’,大名也!此是始赏天开之矣—…今命之大以从盈数,其必有众。”意思是说:万是盈数,魏是大名、这样赏赐是天开其福,今以大名去从盈数,毕万之后必然要兴起来,得到众多人的拥护。从此,“大名”就成了一个兴旺强大起来的吉词,成了一个后来地地名金冠。
改名记录
“大名”这个词,这个金冠用在府名上,始于
唐德宗建中三年,
田悦任
魏博节度使时。自春秋
毕万封于魏,事后,经过一千四百四十三年,到了唐德宗建中三年,即782年的时候,驻在魏州(今大名县城东北五至二十五里处即魏州治旧址)的魏博节度使田悦与芦龙军节度使十滔、恒州
团练使王武俊结盟抗唐命,各自称王,田悦自称魏王,为取吉兆,把
魏州之“魏”改为“大名”,把魏州的“州”改为“府”。
于是“魏州”之名就改为“大名府”了。这是“大名府”名的第一声,“大名府”名就开始于此。大名县原来是
元城、
贵乡两个县。两个县治与魏州州治同在一个城郭里。魏州改名为大名府了,县名未变。
“大名县”名开始于五代
后汉。唐朝魏博节度使
田悦僭改魏州为大名府,唐朝中央是不承认的,仍名魏州。923年
李存勖即帝于魏州,国号唐(史称
后唐),年号
同光。
改名之意
为取吉兆,将魏州改为
兴唐府,把元城县改为兴唐县,
贵乡县改为
广晋县;至
后晋,又把兴唐府改为广晋府,广晋县未变,把兴唐县复改为元城;至后汉
乾佑元年即公元九四八年,认为“汉”已代“晋”,府名县名再叫广晋是不适宜的了,于是追缘唐朝日悦魏州改名之意,将广晋府改为“大名府”,广晋县改为“大名县”,元城县名未变。
《
资治通鉴》后汉纪三中载:“乾佑元年—….改广晋(其中有府、有县)为大名府(其中有大名县)。”这是以“大名”命县名的第一声。是“大名县”名的开始。至此,有了大名府,也有了大名县。
大名府、县名称,自后汉乾佑经
后周、
北宋、金、元、明、清等六个朝代基本未变,大名府名直到民国二年废府改道未变,元城县于民国三年并入大名县,大名县名一直传续至
新中国成立。民国二十三年版本《
大名县志》沿革说,按中有一句话:“田悦与后汉以‘大名’称府、称县者,不过籍卜堰一言而为之说耳”。
行政区划
大名府为清朝初期
直隶省总兵驻地,
顺治初年置
大顺广道,雍正初年改为
清河道,雍正十一年复置。起初大名府领一州十县,即开州(今
河南濮阳)、
大名县、
元城县、
南乐县(今河南濮阳辖县)、
清丰县(今河南濮阳辖县)、
东明县(今山东
菏泽辖县)、
长垣县(今
河南省省直管县)、
内黄县(今河南
安阳辖县)、
滑县(今
河南安阳辖县)、
魏县、
浚县(今河南鹤壁辖县)。雍正三年,割内黄县、滑县、浚县(濬县)分隶河南省
彰德府和
卫辉府;乾隆二十三年,分魏县并入大名县和元城县。至此,大名府辖一州六县,即开州、大名县、元城县、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滑县、东明县、
长垣县。
历史沿革
据《五代志》记载,公元360年,
东晋时期的前燕在该县当时一个叫
贵乡的地方设置了贵乡郡和
贵乡县,这是封建统治者在贵乡县地域设置郡、县的起始。不久,郡、县相继撤消。到公元535年,
东魏统治者在贵乡县东北部的古赵城重新设置了贵乡县。43年后,即公元578年
北周统治者把贵乡县治迁到孔思集寺。孔思集寺就在新中国的大街村。第二年,北周又在这里设置了
魏州。到了唐代,魏州城已经初具规模。公元621年,唐朝在魏州设置
总管府,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魏州一带的统治。
公元662年,唐朝把魏州改作冀州,还在这里设置
大都督府。公元672年,冀州复称魏州。公元758年,
唐肃宗在魏州设置魏博节度,派遣节度使,管辖魏、博、贝、卫、澶、相六州。魏是大名,
博州是新中国的
聊城市,
贝州在河北
南宫一带,
卫州在河南
汲县一带,
相州就是新中国的
安阳。可见,当时
魏博节度使的领辖范围已经达到
黄河以北涉及
冀鲁豫三省的许多地方。唐朝后期僖宗时,魏州城方圆80里,已经是那个朝代有相当规模的大都市。
建都大名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魏州节度使
田悦叛唐称王,首次把魏州改作大名府,但没有得到唐朝官方认可,这是大名县古代拥有大名府称谓的开始。此后的60多年间,大名府几经易名。公元948年,后汉统治者重新确定了大名府的称谓。自此,直到这座城池在十五世纪初被洪水吞噬。
十一世纪初,宋朝北方一个叫契丹的国家强盛起来。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契丹在今北京东部的
蓟县、
通县和
唐山一带,集结重兵,伺机南侵。消息传到宋都东京,朝廷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很多人主张把京城西迁洛阳。还有人主张讲和。丞相
吕夷简曾在大名府为官,十分熟悉黄河以北的情况。针对这些西迁派和讲和派的言论,他讲出了一段与众不同的话:
迁都洛阳
“使契丹得渡过河,虽高城深池,何可恃耶?我闻契丹畏强侮怯,遽城洛阳,亡以示威。”
“宜建都大名,示将亲征,以伐其谋。”吕夷简的意思是说:如果皇上迁都洛阳,使契丹不加抵抗渡过黄河,那时,城墙再高,城池再深,也难阻挡敌人的进攻。契丹人是碰见了强硬就害怕,遇见胆小的就欺负。匆匆忙忙迁都洛阳,是向敌人示弱,难以显示朝廷的威力。应该建都大名,表现出皇上要亲征的决心,这样才能粉碎契丹南侵的图谋。大名府是当时黄河北面一座重要的军事重镇,有“控扼
河朔,北门锁钥”之势。就是说,它掌控着黄河以北的大片疆土,把守着宋都的
北大门。坚守住大名,就堵塞了敌人南渡黄河的通道。
宋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正确主张,于当年五月就把大名府建为都城,定名“北京”。契丹听说宋朝在大名建立了陪都,果然心里胆怯,就打消了这次南侵的念头。于是新建的陪都北京成为宋朝第四个京城,史称北京大名府,既有“
外城”,又有“宫城”。外城周长虽然没有唐朝时的80里,但也有48里之多。宫城,周有3里,建设得相当雄伟壮丽。
《水浒传》中称它“城高地险,堑阔濠深”;“鼓楼雄壮”,“人物繁华”;“千百处舞榭歌台,数万座琳宫
梵宇”;“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
黎民居上国”,应当说一点也不夸张。
庆历八年
庆历八年(1048年),于大名府置
大名府路,领北京、澶、怀、卫、德、滨、隶等州军。
明朝
建文三年(1401年),一场大
洪水淹没了大名府城,结束了大名府长达千余年的雄壮历史。如今,在
大名县大街、鱼营、双台等村庄的地下,仍然有挖不尽的残砖碎瓦。在前后东门口、菅庄、蒋庄、铁窗口,
沙堤等村周围,还依稀可见当年古城墙的痕迹。前后东门口有几十户村民就代代居住在南北二百多米风化坍塌的老城墙上。这片民居有个奇特的名字,叫作“城上”。大名县城,在历史上也是一座府城,但那是明朝大名府,并不是北京大名府城。据县志记载,北京大名府的遗址就在新中国的
大街乡。这个乡的驻地大街村,历史上曾经叫旧城大街,是北京大名府城的中心。东门口、铁窗口、南门口、
北门口四村,曾是这座古城的四道城门。
大名府在京师(北京)西南一千一百二十里。
东西距一百二十里,南北距三百六十里,东至山东
东昌府冠县界四十里,西至
河南彰德府临漳县界八十里,南至河南
开封府仪封县界二百八十里,北至东昌府
馆陶县界五十里,东南至山东
曹州府定陶县治三百里,西南至
彰德府内黄县治九十里,东北至山东
临清州治一百五十里,西北至
广平府成安县治八十里。
所获荣誉
“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大名府因河而兴,
西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建县,
隋唐时期崛起,成为黄河以北广阔地区政治军事文化
经济中心。五千多年文明史进程中,两次为都,七为陪都,成就“北方重镇”“畿辅八府”之首殊荣。拥有
不可移动文物184处,其中国保单位4处。
传统手工技艺、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戏剧、
民间音乐、戏剧、曲艺、
民间文学、
传统体育与竞技、
民间舞蹈、
民间信仰、书法、
文化空间、
传统医药、民俗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15个类别126项。经
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公布,2014年7月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继
宣化、
蔚县、
涿州、
定州、
赵县、
邢台后我省第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对于
华北平原上的大名县来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4月,国家文物局《关于大名府故城保护规划的批复》经由省文物局下发至大名县;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遗产,而“御河兴府”的大名府也随之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复,大名县列入省历史文化名城,成为继宣化、蔚县、涿州、定州、赵县、邢台后的第7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盛夏时节,走进
大名古城区,仿佛穿越在历史长河,移步换景间,尽显古城魅力。
文化名城
大名申报省
历史文化名城,是经
河北省人民政府2014年7月2日、
省政府冀政函[2014]70号文批准公布的。大名之所以能被省政府公布为省历史文化名城,除符合《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管理办法》所规定的“文物比较丰富、
历史建筑成群成片、保留着传统格局和风貌、历史上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
交通中心或发生过重要历史事件外”,主要还体现在的大名所具有的城市
文化价值和城市特色上。
“大名有五个清晰的
文化体系,
藩镇文化、
运河文化、石刻文化、
红色文化、民族
宗教文化,除此之外大名府城特色的建设理念也是大名府‘魂’的最好彰显。”“大名府城在建设理念上彰显了天人合一的规划观念、遵循了
周礼的营建思想、具有风水独特的
龟背城形制。”大名古城中间高,四周低,十字大街中心原点似龟背,向四方轻舒缓降。街巷结构严谨,形状规整,主次分明,构成棋盘式方格路网,
城楼、
牌楼、
衙署、书院、庙宇、古宅旧第、教堂等建筑井然有序状若
龟壳,构成了丰富的街道对景,形成了优美的
视线通廊,整个城市呈现十足的理性和有条不紊的秩序。城南门下有一暗沟通往外河,恰似龟首。中国古代城市营建方面,以龟为原型的城市多是平面构图为龟形,以
立体空间的角度构思龟形城市,大名是特例。因地处黄漳溢域,特有的
地理位置,让宋明两代故城毁于洪泛,历经9朝1042年的文明被埋入泥土。省内外文物考古专家和国家
大运河申遗专家组断言:这是一座可震惊世界的埋在地下的巨大文物文化宝库,也是600年繁华和战火相伴的宋王朝唯一存世的古都城。特别是它由运河而兴而盛的历史,位居东西南北大运河枢纽并把大运河历史推延到
春秋战国时代的价值,在中国大运河申报
世界文化遗产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名成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后,名誉的背后是责任,将一如既往地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好历史留给我们的
文化遗产。
大名历史上是一座
文化名城,然而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她美丽的容颜渐渐失去了风采。修复“大名府”古城,就是要使其浴火重生,再放光辉。2009年,大名县委、县政府按照“打大名府品牌,创历史文化名城,专家规划,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重点规划建设宋代大名府故城遗址文化展示区(
遗址公园)和宋代北京大名府风貌
游览区(
主题公园)。大名古城(明城)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投资3.4亿元进行恢复修缮。
明代“大名府”城建于公元1401年,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历年来,由于
古城区城市功能衰落,对游客的吸引力日益下降。“古城迟早要开发,开发得越早困难越小,越容易保存原貌。”然而,古城应该怎样开发?应保留什么、舍弃什么?又如何确保“开发”不致影响其独有的文化韵味?古城修复重要组成部分,东城门
修复工程的竣工吸引了人们的眼球,也打消了大家的疑虑,让人们意识到修复古城,不是简单地拆迁、推倒、重建,而是在尊重历史前提下的文化构建,是重新赋予古城应有的形神之美,是经过慎重选择、部分恢复历史遗迹,为公众提供展示古城历史文化的有效载体。根据资源及发展现状,古城修复沿袭原有古城道路格局,实施“
两点一线一轴两区”建设。两点即北城门外
广场及仿古街区、东城门外及东街仿古包装;一线即古城墙观光带,按照古城原有城门
建筑形式,修复东、西、南三个城门,恢复古城墙和
护城河,城门处建吊桥;一轴即南北大街
商业步行街、南关风味小吃街、商业步行街建设,街道两侧建筑按明清时期建筑式样进行改造包装,恢复街面原有牌坊;两区即北部商业居住区和南部历史文化区,充分注入本地
民居建筑元素符号,逐步恢复大名古城史上的书院及寺庙,进行复古环境氛围营造,展示古朴的
民俗文化和古城
历史风貌。
历史名人
有众多名人贤士曾来大名府治政安邦。单就宋朝,就有
寇准、
王钦若、
吕夷简、
韩琦、
欧阳修等名臣在这里相继供职。《水浒传》中,
蔡京的女婿
梁世杰梁中书镇守于此,手下天王
李成、
杨志、
索超等强将如云。
卢俊义、
燕青出身此地。《水浒传》里的
卢俊义就是大名府人氏;另外还有《水浒传》中的“大闹大名府”也是发生在这里。
郭震(656~713), 中国唐朝将领,宰相、诗人。
王莽(公元前45年12月12日—23年10月6日)西汉重臣,
新朝开国皇帝。
邓丽君(1953年1月29日-1995年5月8日)著名歌手。
郭隆真(1894—1931年)北方妇女运动的先驱者和工人运动领导人。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