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权《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石横置,四十一行,行二十字,
邵建和镌刻。
此碑风神烁烁,
一笔不苟,其用笔重骨力,以方笔为主,辅以圆笔,劲利清健。其结构往往错位中求变化,比如左右结构的字“蹲”、“钟”、“楼”等将左边偏旁往上挪,形成左短右长的结字法,在不平衡中求韵趣。此碑记述了唐回元观的历史沿革,简练而隐晦的提到了回元观是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
柳公权《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石横置,长124厘米、宽60厘米、厚18厘米,青石质。碑题为“大唐回元观钟楼铭并序”,令狐楚撰文,柳公权中楷正书。铭文共41行,满行20字,共761字,唐开成元年(836)4月20日立,
邵建和刻字。与碑相距不远,伴出了一截残断的无字棱形经幢,以及直径一米的八角形经幢顶盖,从雕刻风格看,应属唐代遗物。由于长期埋藏地下,碑面和个别字稍有残损,但文可通读。碑文前半部分记叙了唐代回元观的历史沿革,其中提到回元观旧址原是唐玄宗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以及“
安史之乱”历史事件。碑文的后半部分,讲述了唐文宗给回元观赏赐铜钟的经过,并赞扬钟声的美妙“闻其声者,寝时兴,行斯归。贪淫由是衰息,昏醉以之醒悟。虽三涂六趣之中,亦当汤火沦寒,拲梏解脱。”
根据20世纪5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唐长安城遗址所获资料,碑的出土地点应是长安城东市的位置,而史载回元观所在的亲仁坊,应在距此约一公里以外的西南方。从同时出土的物品看,石碑是为道观所立,而经幢却是佛寺物品。据《两京城坊考》记载,在唐大历六年(771)曾在这里修建僧房佛舍,可知此亦为资圣寺遗址。至于什么时候,又是什么原因,使原在回元观的石碑,搬到了东市的资圣寺,则是一个难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