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围山角蟾雄蟾体长32-40毫米,雌蟾为42-48毫米。头扁平,长宽几相等。吻短,吻棱显著。颊部垂直,向内凹陷。鼓膜大而圆。无犁骨齿。舌后端圆,多数有缺刻。前肢细,指短粗,指端球状。后肢粗壮,趾细长,有蹼迹。皮肤光滑。背部及四肢有小痣柱,体侧小圆疣较多。腹面皮肤光滑。背面橄榄色;眼间有浅色边的黑色三角形斑;四肢有深色横纹;腹面灰白色,腹侧有黑色花斑。
相关信息
分类系统: Animalia:动物界 - Chordata:
脊索动物门 - Vertebrata:
脊椎动物亚门 - Amphibia:两栖纲 - Anura:无尾目 - Anomocoela:变凹型亚目 - Megophryidae:角蟾科 - Megophryinae:角蟾亚科 -Megophrys:角蟾属
学名:Megophrys daweimontisRao, D.-q., and D.-t. Yang .,1997.
中文拼音:DAWEISHANJIAOCHAN
模式标本产地:模式标本保存地 CIB
国家保护级别:非保护动物
CITES公约级别:未列入
IUCN红色名录等级:未予评估(NE)
红皮书等级:未定
中国特有:是
异名信息:
Megophrys daweimontis,Rao, D.-q., and D.-t. Yang .,1997.
Panophrys daweimontis,Rao, D.-q., and D.-t. Yang .,1997
Megophrys (Xenophrys) daweimontis,Dubois, A., and A. Ohler .,1998
基本资料
中文名:大围山角蟾
拉丁名:Megophrys daweimontis
英文名:DaweishanMogophrys
属中文名:角蟾属
是否药用动物:否
是否经济动物:否
简介
大围山角蟾的头部比较扁平,长度氟喷穗翻铸。嘴部向外凸起不明显,不过嘴部两侧有着明显的棱角。鼓膜较大,并且比较圆,没有犁骨齿。大围山角蟾的前肢很细,指部比较短粗,指端呈球状;后肢比较粗壮,脚趾较长。大围山角蟾的皮肤比较光滑,背部和四肢的地方有小痣柱,身体两侧的圆疣比较多。背面呈橄榄色,眼部有黑色三角形斑纹,四肢则有深色的横纹,腹部呈灰白色,腹部的两侧有黑色的花斑。
生活在海拔700-2850米的
山涧溪流附近的草丛中。夏季雨后之夜常连续鸣叫。溪边草根处与碎石隙间都可以发现蝌蚪,若遇惊扰,迅速藏入石隙。 分布较广,能捕食害虫。系我国特产蟾类,应予保护。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习性
大围山角蟾头部后方的刺粗大锐利,身体和
尾巴上也布满了刺,看了叫人汗毛直竖。这一身刺不仅仅为了自卫,还有一种奇妙的功用;如果它往水里浸一下,水就会进入小刺之间的凹陷处,再从那儿进入皮肤上的小孔,然后流向头部。在它的嘴角旁有收集水分的小囊,水就储藏在那里,如果遇到天旱缺水,它只要动一下须部,水滴会从小囊里冒出来。
大围山角蟾不单单依靠角刺来自卫,还会拟态,由于身上的刺和周围沙砾形状相近,再加上体色和沙砾差不多,当它静止时,你很难发现它。它还有第三手
自卫本领,要到危急时才会施展出来,那就是突然眼喷鲜血,射程为一至二米,侵害它的敌人准会被这迎面喷来的血吓得张皇失措,它就可以趁机逃走了。
饲养
饲养大围山角蟾一般温度要维持在24℃以上,最佳
温度是25-28℃。高于30℃时会导致过热而死,低于22℃时食欲开始减退,而20℃以下就完全不进食也不运动了。空间
湿度要在70%以上,否则依然会脱水而死。外伤会导致伤口溃烂,而垫材不洁净会导致腹水和局部炎症。如果确实不经意忘记了更换陈旧的垫材或饲养水,导致局部发红出现炎症,甚至溃烂。不要惊慌。可以用
土霉素溶水后喷淋在患处乃至全身,并每天更换垫材或饲养水。一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康复。除此以外,强壮的角蟾几乎不易患病。一般情况下大围山角蟾可以在人工条件下活4年以上,长寿者可达6-7年。
形态描述
本种与张氏角蟾Megophrys zhangi相似,均具犁骨棱和犁骨齿。但本种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前达吻端;上眼睑外缘有1个很小的突起;趾间无蹼,趾侧无缘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