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湾遗址
甘肃省天水市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坐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总面积270万平方米。
历史沿革
大地湾遗存包含五个文化期,据碳-14年代测定时代约为7800年—4800年,上下跨越三千年左右。大地湾遗存一期文化即前仰韶文化或大地湾文化,约为7800—7300年前。大地湾遗存二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早期,约为6500—5900年前。大地湾遗址三期文化即仰韶文化中期,约为5900—5600年前。大地湾遗址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晚期,约为5500—4900年前。大地湾遗址五期文化即常山下层文化,约为4900—4800年前。
1958年,大地湾遗址被发现。
1978年—19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历时七年的连续性考古发掘。
1995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补充发掘,揭露面积达14000平方米。
2006年,由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对大地湾遗址进行发掘。
2006年5月—2008年10月,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和甘肃大地湾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大地湾遗址多次发掘,发现了8000年—6万年前的人类活动遗迹。
2014年8月至2015年1月期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兰州大学、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多个单位,共同组建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正式的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规模布局
大地湾遗址总面积270万平方米,是年代较早,规模较大最具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布局规整,平衡对称,由主室、东西两侧室和后室、门前附属物构成,总面积420平方米,并在墙壁、门、灶台的设计布局上还增加了防火保护层。
地层堆积
大地湾遗址第1—3文化层形成于60000—20000年前,地层中仅发现石英砸击技术产品,如石英石片、碎片等;第4文化层形成于20000—13000年前,细石器技术产品和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但在遗物总体数量上处于从属地位;第5文化层形成于13000—7000年前,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形成于7000—5000年前,主要文化遗物为半坡和仰韶晚期陶片。
文物遗存
大地湾遗址于1958年被首次发现,自1978年8月起,考古人员便开始在河边的阶地部分展开试掘工作。历经17年的发掘,直至1995年,大地湾遗址共发掘了14752平方米的面积。期间,考古人员陆续清理出240座新石器时代的房屋遗迹、98个灶址、2处柱洞、325个灰坑和窖穴、65座墓葬、35座窑址以及12段沟渠。编号F901的地面,是“混凝土”地面。编号F901的建筑是宫殿式建筑。编号为F411房址上发现绘画。编号F901原始地面下层混合层中的材料是中国较早的人造轻骨料。编号F405、F901用草泥包裹的附墙壁柱遗迹是中国较早的消防实例。
大地湾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包括4147件陶器、1931件石器、2227件骨角牙蚌器以及超过17000件的兽骨,此外还有数十万的残陶片。其中条形盘、铲形抄、簸箕形器等是中国较早的度量衡。陶器口沿上多绘有红色宽彩带,是中国最原始的彩绘图案,陶器形状有圆底钵、三足钵、三足罐、圈足碗、小口瓶、尖底瓶、口足鼎、平底釜、条形盘、深腹罐等。大量早期彩陶制品以绘有变体鱼纹和鸟纹相结合的花纹为主。陶器上发现10多种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经相交的形纹等。出土的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是中国较早的雕塑。大地湾遗址一期灰坑中,采集到已碳化的禾本科的黍和十字花科的油菜籽。大地湾遗址编号为H398的灰坑中,发现一堆炭化的粮食标本,鉴定为(俗称糜子),但黍粒均小于现代种。
根据地层叠压关系以及出土物的特征,大地湾遗址文化遗存被划分为五个时期,它们主要涵盖了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早、中、晚期以及常山下层文化。
研究价值
大地湾遗址具有最早的彩陶、农作物种子、度量器、原始水泥、原始地画、宫殿式建筑、文字符号、消防设施8项“中国之最”的大地湾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被称为“陇原第一村”,其拥有距今6万年的人类持续活动史和8000年人类文明史,是中华民族和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
大地湾遗址的研究显示,古人依次经历了原始狩猎采集、发达狩猎采集大地湾遗址、大地湾一期原始农业和仰韶早晚期成熟的农业四个经济发展阶段,为研究中国西北地区原始建筑、艺术、农业起源、文字和宗教等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对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地湾遗址的彩陶对研究中国绘画的起源和原始社会的绘画艺术有重要学术价值,陶器上发现的刻划符号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大地湾遗址骨骼稳定同位素证据表明,该地区距今约5900年粟黍农业才得到强化。
大地湾遗址为位于中国甘肃东部的史前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断代参考,其历史跨度从距今7800年至4800年,不仅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史前文化发展脉络,还推动了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考古的重大突破。
保护措施
1994年12月,大地湾遗址被中共甘肃省委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8年1月13日,大地湾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5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划定并公布大地湾遗址保护范围275万平方米,建设控制地带1060万平方米。
2005年,大地湾遗址被列入“十一五”期间中央政府引导的重要大遗址保护项目库。
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家文物局批准大地湾遗址保护项目立项。该项目共有五个子项目,分别是大地湾史前遗址博物馆建设;F901(大地湾著名的宫殿建筑遗址)遗址保护大厅外观改造;周围散水及护坡加固维修;原始村落复原和遗址展示区。
2021年10月12日,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历史文化
大地湾文化
大地湾文化是华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明,是华夏文明的来源之一。大地湾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长的旧石器文化和新石器时代文化,存在4800—60000年前。大地湾遗址文化内涵丰富、特征鲜明,既是中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先民,又是西北地区最早产生的农业文化。
大地湾文化并不包括大地湾遗址的所有古文化。大地湾遗址含有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常山下层文化,该遗址的主要遗存为仰韶文化。大地湾文化特指遗址最下层的早期彩陶文化。
大地湾文化时的先民们已经种植粟类作物,并饲养猪、狗等家畜,过着定居的聚落生活。当时的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但仍然有不少打制石器和细石器。制陶工艺比较原始,以夹细砂红陶和褐陶为主,火候低、器类少,彩陶尚处于萌芽阶段。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座落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坡山地上。
交通
天水市——天巉公路——304省道——462县道——大地湾遗址。
所获荣誉
2021年10月18日,被评为“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参考资料
大地湾遗址.秦安政府网.2011-07-05
大地湾文化.天水政府网.2018-10-22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1 20:4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