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莲英,河北河间府人,自幼入宫,经历了从道光到宣统五代皇帝。1874年,同治帝夭亡,李莲英首先向慈禧提出立与同治同辈的人为帝,正中慈禧下怀。醇亲王儿子载湉被立为帝,年号光绪。从此,李莲英对慈禧亦主亦友,风风雨雨30余年。
1882年,38岁的李莲英随醇亲王巡视北洋水师期间谨言慎行,屈节侍候醇亲王,不接贿赂。都察院御史参劾他干政、纳贿,光绪将其革职。慈禧亲自过问,醇亲王为其辩护,致使光绪帝收回成命并加赏赐。他把侄女李菊花带入宫,慈禧大包大揽,予以照顾。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秉承慈禧之命,亲自把光绪帝带往瀛台囚禁,打杀光绪帝周围的众太监、宫女。日后,又暗中安排光绪帝与打入冷宫的珍妃会面。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随慈禧仓皇西逃之前,他又奉慈禧之命,把珍妃推入井中杀害。
西行路上,他对慈禧、光绪唯恭唯谨,无微不至。回京后,慈禧更把他看作唯一可以说心里话的人。两个老人在宫中相依为命,主仆关系已不被慈禧看重。慈禧的死给李莲英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和心理上的失常。他无法过没有慈禧的生活。慈禧死后三年,李莲英去世,享年64岁。
在拍摄电影《
红高粱》时,姜文在外景地的书摊上看到一本李莲英的传记。他觉得李莲英这个人物很有意思,想扮演这个角色。恰巧,香港事佳影业公司愿意出资,北影厂也同意联合拍摄。姜文遂请也对该题材感兴趣的田壮壮当导演。1989年夏天,姜文、田壮壮开始筹备剧本。他们跑到北京图书馆、故宫档案馆收集资料,还走访了当时在世的清朝太监。
尽管该片妥协于香港电影的华丽风格,但在以民族学研究的细腻眼光来观察宫廷社会的手法方面,该片采用了与观察内蒙古、西藏的一些村落同样的理智冷静的态度,使之成为一部与可怖的宫廷剧没有联系的、洋溢着人间温情的杰作。该片最有看点之处,显然在于表现了太监这类不可思议的人物。无论从历史、政治、制度等宏观视角来看,还是从太监生理变化这类猎奇的角度来看,或者从他们怎样认识自己的特殊存在这种社会探索角度来看,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题材。而田壮壮的这部影片回答了以上来自各个层面的对太监提出的问题,意义非常深刻。事实上,影片回答的远比以上更多。影片自有一种生动的有趣,只要观摩一遍,就能帮助观众对专制政体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日本电影评论学会前会长
佐藤忠男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