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尝祭是日本天皇即位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代天皇只有一次,特别隆重,所以又称“践祚大尝祭”。
历史沿革
大尝祭是由庆祝水稻丰收的节日“尝新节”发展而来的日本独有登基仪式,体现了日本国家与水稻的渊源。
平安时代初期的天皇即位礼仪主要分为四种:即位式、大尝祭、仁王祭、八十岛祭。即位式为天皇即位时接受朝臣的庆贺,是具有唐风的中国仪式。大尝祭是日本本土神道化的即位仪式。仁王祭是祈求治世平安昌盛的佛教仪式。八十岛祭是阴阳道的去灾仪式。四种仪式中,日本最为重视大尝祭,因为天皇在此仪式中完成“现人神”。
在
平安时代之前,日本天皇的即位与唐朝皇帝的登基相仿。从唐文宗(809年-840年)即位后的朝贺仪与日本天正年间的朝贺仪可以看出,后来日本的即位式在当时不是天皇的登基仪式,而是登基之后的朝贺仪式。到平安时代,登基仪式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奏天神之寿词”与“奉神玺之镜剑”被转移到了大尝祭中,而原本是朝贺仪的即位式则成了正式的登基仪式。
大尝祭在平安时代之后渐渐式微,
东山天皇(1675-1710)时期连同太子册封等宫廷仪式被一起恢复,之后不久又被中断。
樱町天皇(1720-1750)时期由于争取到当时的幕府将军
德川吉宗(1684-1751)的支持而被再次恢复,并流传后世。
大尝祭可以简单理解为天皇即位初年举行的
新尝祭,一代天皇只有一次。新尝祭是天皇向天神地祇供奉新收获的五谷并与神共食的仪式,主要的性质是丰收感谢祭;而大尝祭由于是天皇即位初年举行的仪式,通常会认为在丰收感谢的意义之外或许还具备有与皇位传承相关的意义。大尝祭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天羽衣神浴”、“神共食”与“真床覆衾”三部分。
仪式内容
如果天皇是七月之前即位的,大尝祭就在当年的十一月举行;如果是七月之后即位的,大尝祭就被安排在翌年的十一月举行。仪式从晚上开始,持续到次日清晨,在存放有三件神器的秘室内举行,以完成“现人神”。三件神器分别为草雉剑、八坂琼勾玉和八咫镜。神器的原件原本在一起,后来前两件被存放到了
热田神宫,后者则被存放到了
伊势神宫。大尝祭中所用为其复制品。大尝祭之后散斋一月,致斋三天。
不过,如果当年新天皇的父母、祖父母逝世,而时间是在夏末秋初或11月之前,大尝祭便会等到他们的葬礼和丧期(称为“谅闇”)过后,在第二年的11月进行。大尝祭是延续数日的重大祭典,之后还有宴请诸神的大尝节会。例行新尝祭时也会进行“镇魂祭”等活动,各项工作都需要将近一年的准备时间,开支极大。
一般来说,天皇会在祭祀时奉上当年指定为祭拜所用的新收谷物,即被称为“天御膳”的新白米饭。而负责提供天御膳的田地则被称为“斋田”。除了谷物,祭典上还有事先准备好的黑、白两种酒酿,以及供神明享用的“神馔”。天皇在祭拜皇祖皇宗和诸神后,便会食用这些酒菜谷物,以示与祖宗和诸神相感应,获得他们的认可和附体。
作用
日本律令制时代明文表述大尝祭是“殊为人主,不及群庶”的祭祀。作为崇拜
天照大神(也可以说是太阳神)的国家,日本在十一月冬至前后举行大尝祭,对神明供奉谷物。可以说,大尝祭的时间和内容都有深刻含义。夏日之日畏其烈,冬日之日赖其温,夏至和冬至是太阳一年中人类感受到的最强和最弱的日子。由“尝新节”演变来的大尝祭将谷物丰收和太阳联系在一起,并在赖其温之时发挥作用,可以完成“太阳—天照大神—当世之神”的作用,将神道和权力统一在一起,并体现其“殊为人主,不及群庶”的特点。
存在争议
战后大尝祭或多或少的受到了冲突。日本战后取消了神道教国教的地位,佛教和基督教的相关人士置疑体现神道的大尝祭作为证明国家权力的祭祀而存在。大尝祭神化天皇的作用也有不少人反对。有重要作用的大尝祭在明仁天皇即位时仍发挥着不小的影响。
当年以折口信夫为代表的民俗学研究者主张这一系列仪式的目的在于天皇灵的传承,而冈田精司则主张圣婚说,近年来的观点则倾向于否认这两种说法,回归重视大尝祭作为传统的丰收感谢祭的意义;然而无论如何,鉴于大尝祭一直都属于秘不示人的秘仪,关于大尝祭我们还有太多不知道的内容,不容易做出一个定性的判断,只需要知道这是一个对于日本皇室而言,传承了千年之久的传统祭祀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