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
汉语成语
大巧若拙(拼音:dà qiǎo ruò zhu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老子老子·四十五章》。
成语出处
先秦·老子《老子·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巧若拙”。
成语故事
东魏的高洋是一个善于隐藏自己,大巧若拙的人。高洋是东魏丞相高欢的次子,他有一个哥哥叫高澄。高澄聪明俊秀,非常得父亲高欢的喜爱和看重,大臣们也都依附于他的门下,没有不畏惧他的。高洋却是个沉稳机敏、城府很深的人,他外表不动声色,内心却明察秋毫。他善于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不肯说出自己的见解。他经常说自己见解浅陋,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表示顺从,所以高欢很看不起他,即使家里亲近之人也都认为高洋不如高澄。
高澄继承王位后,高洋因为是次子,所以被高澄所猜疑。高洋的夫人李氏长得非常貌美,在公开的宴会场所,李氏都显得比高澄的夫人漂亮许多,高澄因此对高洋更为不满。高洋常常为李氏购买一些服饰珠宝,有稍好一点的,高澄就强令取走,李氏很生气,有时就不愿给。高洋笑着说:“这些东西还可以再去买,长兄既然需要,我们怎么能吝惜呢?”高澄有时感到惭愧,就不索要了,即使接收下来,也不让夫人佩戴。
高洋每天上朝回来,总是关门闭户,一个人静坐着,即使面对着妻子和子女,也能一整天不说一句话。有时他赤着脚又跑又跳,李氏问他缘故他回答说:“我这是逗你玩儿呢。”其实,他这是在锻炼身体却不肯说出来。他的寝室里到夜晚时有神光出现,将屋子里的一切照得清清楚楚。李氏很惊奇,将此事告诉了高洋,高洋说:“千万别告诉别人。”从此之后,他只和李氏同寝,侍卫人员都被勒令站到门外。
高澄在晋阳被人刺杀后,秘不发丧。之后消息渐渐泄露出来,东魏皇帝暗地里对左右说:“大将军之死,好像是天意,大权应该归回皇室了。”高洋要赶赴晋阳时,亲自到昭阳殿下数十步的地方站立,而站在台阶上的卫士有两百多人,都挽着衣袖手持利刃,如临大敌。高洋让负责的官员传奏,声称一定要到晋阳去。言罢,再拜而出。魏帝神色大变,目送高洋说:“此人好像不能容我,我不知何日就会死去。”高洋到了并州后,慰问那里的将士,言辞诚恳实在,众人都很欢喜,纷纷说道:“谁说高洋不如高澄。”
后来,高洋迫使魏帝禅位,自己成为北齐的开国皇帝。
成语寓意
“巧”与“拙”,互为反义,用来形容事物的正反两面。古代先哲老子提倡“大巧若拙”,因为真正聪明的人不愿显露自己,也不喜欢炫耀自己,表面看上去好像很笨拙,其实是一种外拙内秀,不露声色。凡是完美圆满的东西,都存在一些缺陷,若是真正圆满无缺了,就会溢出,如同瀑布一样从山上流下来。从生存的技巧和策略方面来讲,大巧若拙也不失为人们值得借鉴的一句至理名言,将自己高明的面目掩藏起来,而不是表现出强硬和锋芒毕露,是一种十分容智的处世方略。
成语运用
“大巧若拙”指真正灵巧的人看上去倒像很笨拙的样子。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定语、分句。
宋·陈思书苑菁华・唐张怀瑾评书药石论》:“古人妙迹,用意沉郁,息心冥搜,不可得见,故大巧若拙,明道若昧。”
明·吴承恩西游记》七八回:“大巧若拙,还知事事无为;善计非筹,必须头头放下。”
周同宾《龙潭沟石头记》:“以我之愚鲁,只能看出‘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等几点意思。”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9 08:42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故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