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浦北县,地处浦北县西南部,东接
张黄镇、
泉水镇,南连合浦县
石湾镇,西邻灵山县
文利镇,北靠
白石水镇,镇人民政府距浦北县城60千米,总面积184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末,大成镇有户籍人口约3.5万人。
建置沿革
民国时期,大成镇境域为合浦县。
1952年8月11日,划归浦北县。
1957年,置大成乡。次年,并入张黄公社。
1959年,属白石水公社。
1961年,析设大成公社。
1984年,大成公社撤改为大成乡。
1989年,大成乡设15个村公所、1个居委会。
1993年,大成乡改为大成镇。
行政区划
截至2024年,大成镇下辖1个社区、15个行政村:东馆社区、大成村、金街村、六鸣村、六平村、板铺村、符竹村、六角村、六村村、到耽村、罗城村、罗南村、较车村、联成村、金联村、柑子根村;镇人民政府驻大成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成镇地处浦北县西南部,东接
张黄镇、
泉水镇,南连合浦县
石湾镇,西邻灵山县
文利镇,北靠
白石水镇,镇人民政府距浦北县城60千米,总面积1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成镇属于丘陵山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境内最高山峰为通天岭,海拔476米。
气候
大成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日光充足,冬短夏长,年平均气温21.5℃,年平均降雨量1733.1毫米。
水文
大成镇境内武利江,由北往南汇入南流江直达合浦县。
自然灾害
大成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干旱、洪涝、低温、霜冻、雷击等。
人口
截至2024年末,大成镇辖区总人口35533人,总人口中,男性19827人,占55.79%;女性15706人,占44.21%;17岁以下8812人,占24.80%;18—59岁20264人,占57.03%;60岁及以上6457人,占18.17%。
2024年,人口出生率5.84‰,人口死亡率6.15‰,人口自然增长率-0.31‰。
经济
综述
大力发展香蜜黄皮、山油茶、五指毛桃、莪术等特色产业种植。全镇种植香蜜黄皮1.5万多亩,浦北黄皮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开展油茶“双千”计划,成功带动全镇种植油茶约3000亩。大成镇是浦北县境内唯一具有丰富页岩资源的乡镇,目前建成投产的红砖厂6家,产品远销海南、福建等地。
农业
2024年,大成镇农业以种植为主,全镇形成以荔枝、黄皮、速生桉、水稻为支柱,以种植龙眼、大红柑、木薯、花生及中草药为辅的产业结构,五指毛桃、莪术、百部、牛大力、地胆头等中草药种植总面积达1.6万亩,农、林业年总产值2.8亿元。畜牧业以饲养生猪、家禽为主,生猪饲养量2.7万头,年末存栏1.35万头;家禽年饲养量100万羽,畜牧业年总产值1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4年,大成镇有中心幼儿园1所,小学15所,中学1所。截至年底幼儿园在园人数392人;小学在校生2067人,教师共185人。浦北县世聪中学,2024年在校生1052人,教职工84人,专任教师65人;2024年高中升学率超过60%。
文化事业
2024年,大成镇有文化体育广电站1个,16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年内举办大型文艺演出24余场。柑子根农家书屋获评为自治区提质增效农家书屋。
医疗卫生
2024年,大成镇有卫生院1所,全院占地面积5670平方米,现有职工共94人(含“镇聘村用”村医24人)。科室设有门诊部、住院部、妇产科、中医科、中药房、西药房、公卫科、数字化接种门诊、医技科(B超室、心电图室、检验室、数字化DR室)。2024年内免疫规划建证建卡人数177人,建证建卡率100%。对大成镇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90% ,精神障碍患者管理率95%,高血压患者管理率64%,结核病患者管理率100%。
社会保障
2024年,大成镇累计为2461人发放低保、特困、孤儿、临时救助资金和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补贴等补助,全镇社会救助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养尽养、应救尽救。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达到30063人。
平安建设
大成镇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运用“村(社区)网格-党建工作站-综治调解工作专班-镇领导包案化解”四级联动工作机制,对矛盾纠纷开展调解处理。2024年,累计排查矛盾纠纷120件,化解119件,调处率达99%,处理12345热线196件,答复信访件26件,切实维护了社会公共安全与稳定。
交通
大成镇境内有南宁至湛江高速公路、石埇至钦州二级公路两条主要交通道路。
历史文化
中共钦廉四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张世聪故居于2025年入选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中共钦廉四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为第二批广西中共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中共钦廉四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该旧址位于浦北县大成镇柑子根村委柑子根村,原为柑子根小学,1934年由高岭村王轻光(张世聪的妹夫)、珠麓窝村吴国本(当时合浦县旧州乡乡长)利用征款建造,于1936年建成。建成后至1975年一直作为办学场所使用。
整个建筑坐北向南,是一座两层砖木结构悬山屋顶建筑,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为20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84平方米,高8米,三开间,面阔15.3米,进深8.5米。一楼为券廊、券拱门窗,二楼三间平房带前廊,整个建筑保存较好。
1938年9月,为了开辟农村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共合浦县特别支部书记张进煊召集许家骅、邱鸿就、朱兰清在廉州许家骅家开会,成立白石水柑子根党支部。9月中旬,他们到达柑子根小学,朱兰清受聘担任校长,许家骅、邱鸿、进步学生朱菊清均在该校任教,他们以教师的身份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革命工作。10月,在广州中山大学读书的张世聪受广东省委的派遣回到合浦工作。11月,为了加强对柑子根党支部的领导,大力发展农村党员,中共合浦县特支派遣张世聪回白石水地区工作,张世聪任柑子根党支部书记,朱兰清任组织委员,许家骅任宣传委员。柑子根党支部既是浦北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也是钦廉四属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党支部以柑子根小学为落脚点,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的宣传和组织工作。
张世聪故居:该故居位于广西浦北县大成镇联成村委勾刀水村,建于清朝,是革命烈士张世聪的祖宅。故居坐西向东,是一座砖木结构小青瓦合瓦屋面悬山屋顶建筑,四堂三横屋布局,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1672平方米,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中路建筑主体为四进两厢,厅堂间采用廊房连接,天井间隔。该故居于1940年6月第一次“围剿”中被烧毁,仅剩头座祖公厅。现存建筑中,南向第一排横屋为1943年重建,其余为1952年9月按原布局重建。
张世聪(1909—1945年),字学明,曾任中共白石水柑子根支部书记、白石水区委统战委员兼军事委员、钦廉四属党组织联络员兼军事特派员、白石水人民抗日自卫武装大队大队长、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纵队第三支队队长兼政委等职务。张世聪倾家荡产为革命,领导发动农民、发展党组织、开辟抗日根据地的革命工作和领导白石水武装自卫斗争,于1945年5月在大成的大窝山战斗中牺牲,为党建立了丰功伟绩,198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为革命烈士。
该故居中路主体为四进两厢布局,南北两路对称设置横屋,三路建筑以及围墙合围成整体院落,规整清晰,整体保存较好,是广西地区典型传统民居,是研究地方民居特色的重要建筑,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革命烈士张世聪故居作为革命文物,是革命历史、革命精神的载体,展现革命优秀传统,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具有现实的政治、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