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敦,经穴名。出《灵枢·本输》。大敦别名水泉、大顺、太敦、足大趾丛毛。属足厥阴肝经。本经井穴。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出两条趾背支,分布至第一、二趾相对缘的皮肤。主治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症;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癫痫,善寐。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名称释义
敦,厚也。穴在足大趾端外侧,其肉敦厚;又穴当厥阴之初,厥阴根于大敦,穴处脉气聚结至博至厚,故而得名。
功能作用
苏厥醒神,清利湿热,理气调肝。
治法
平补平泻可疏调经络,畅行气血;泻法可清肝热,凉血,活血,苏厥醒神;三棱针点刺出血可泻肝热,活血祛瘀。灸法可温经散寒,缓急止痛。
定位
在足趾,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
正坐伸足或仰卧位,与大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侧后方0.1寸处取穴。
解剖
大敦穴下为皮肤、皮下筋膜、趾背腱膜、趾骨骨膜。皮肤由腓深神经终末支的内侧支分出两条趾背支,分布至第一、二趾相对缘的皮肤。
主治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五淋、尿血等泌尿系病症;月经不调、崩漏、阴缩、阴中痛、阴挺等月经病及前阴病证;癫痫,善寐。
操作
浅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艾柱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临床运用
现代常用于治疗疝气,少腹痛,睾丸炎,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不调,子宫脱垂,血尿,遗尿,精索神经痛,阴茎痛,糖尿病,便秘等。
针刺大敦穴对大肠运动有明显的调整作用,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下部及直肠的蠕动增强;针刺大敦穴可加强神门的降压效应。,由人工造成大脑皮质运动优势的情况下,针刺大敦穴可使大脑皮质抑制效果巩固。
配伍
大敦配
关元,均用灸法,或并用平补平泻法能疏通经脉,补益元气,调补冲任,温经散寒,缓急止痛治疗寒疝、阴挺;大敦配
血海,均用泻法有清肝热,凉血止血之效治疗血热崩漏;大敦用灸法,配
中极用补法,并加灸法能温补肾气,固摄下元治疗遗尿。
功效
本穴为足厥阴肝经所出井穴,配五行属木,应于肝,专主厥阴风木之病以及经脉所过阴器小腹之疾。其所以能治疝气、阴缩、阴部肿痛,是因疝气厥阴病变,而肝脉自足上行,沿大腿内侧向上,相交环绕阴器,然后再至少腹,故本经受邪,血凝气滞,肝失条达,则病疝痛偏坠。大敦为肝经所出井,脉气所发,疏肝理气作用最强,灸之立止疼痛。其所以能治经闭、月经不调、崩漏,因肝藏血,又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妇女以血为本,经血的调节与肝的功能有密切关系,若肝气郁结,调节血液的功能失常,经血不能按时而盈,则发生月经不调;若肝气失于疏泄,气机不畅,淤血凝结,经脉阻滞,则为血滞经闭;若情志不畅,肝失条达,肝气横逆,气机逆乱,失于藏血功能,则可出现崩漏。大敦为肝经井穴,配五行属木,具有疏理肝气,调理气机的功能,故可用于治疗肝郁引起的妇科病。肝主筋,属风木之脏,若肝风内动,气血并走于上,则猝然昏倒,不醒人事,四肢抽搐等中风症状,据“病在脏者取之井”,诸井皆有开窍泄热醒神之效,故可治疗中风昏厥。
附注
足厥阴肝经之井穴。
相关论述
《灵枢·本输》:“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
《针灸甲乙经》:“肝出大敦,……木也。……足厥阴脉之所出也,为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