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舞台
上海境内的戏剧舞台
大新舞台,中国上海的一座著名戏剧舞台。后台配套设施齐全,冷暖中央空调,灯光音响设备先进,场内安装电子字幕显示屏为沪上首家。
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是中国上海的一座著名戏剧舞台,位于福州路701号(云南路口),现属上海京剧院,以上演京剧为主,因改建时受到香港企业家邵逸夫资助而得名。
逸夫舞台由李征五建于1926年2月7日,原为大新舞台,有三层观众席,3917个座位,为当时上海首屈一指的大舞台。1930年顾竹轩名下的原位于九江路的著名天蟾舞台(新新舞台)因原址建造永安百货而拆迁来此,一时演出兴盛,与文明大舞台共舞台中国大戏院并称为上海四大京剧舞台。1942年张善琨乘顾竹轩入狱后天蟾经营不善之机租下舞台,但1945年因被指控为汉奸而流亡香港。后吴兴裁接手后重新兴旺。1949年,顾竹轩重新获得舞台所有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天蟾舞台历经多次风雨,成为福州路一带仅存的剧场,1968年改名劳动舞台,1986年恢复天蟾旧名。1989年划归上海京剧院,后加以改建,于1994年4月28日重新开业改为现名。现有观众坐席928个,是上海最主要的京剧演出场所,号称“北有长安,南有天蟾”。
该舞台自建成以后,即吸引大量南北名家前来演出,白牡丹在此创演全本《玉堂春》、麒麟童演出《汉刘邦》、《海瑞上疏》、梅兰芳金少山合演《霸王别姬》,盖叫天叶盛章合演《三岔口》,马连良杨宝森唐韵笙李少春袁世海也均来此演出,有“不进天蟾不成名”之说。
大新舞台(天蟾舞台、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 位于福州路701号。今逸夫舞台观众席设新式软靠椅928座,舞台总高16米,台口宽14米、高7米、深14米,设复式平衡吊杆32道,液压升降乐池。后台配套设施齐全,冷暖中央空调,灯光音响设备先进,场内安装电子字幕显示屏为沪上首家。此处初由三鑫公司租地建造剧场,民国15年(1926年)2月开幕时称大新舞台,董事长李征五,经理王佐良。原建筑为圆形,舞台凸出半圆形大台唇,观众厅三层3500余座,呈扇形,颇具特色。民国17年改名上海舞台,前后台经理为童寄良、赵如泉。民国19年10月顾松茂(顾竹轩之兄)承租,改名天声舞台,不久顾竹轩所办九江路天蟾舞台(俗称老天蟾)被拆除,与天声合并,天蟾舞台遂迁至福州路现址。民国31年顾松茂退出,顾竹轩独自掌管,顾氏掌管天蟾十几年,大部分时间转租予他人经营,自民国24年至上海解放前夕,先后有协兴、镇记、复兴、茂龄、同兴、大赍、同发等公司转租经营。1949年3月由其子顾乃庚接办。1952年2月,因经营亏损股东弃场出走,前后台员工成立同仁临时管理委员会维持营业,后台建立天蟾实验京剧团。1954年6月由市文化局接管,委派严庆龙为负责人。1955年京剧团改名新民京剧团,与前台分离。1956~1959年,曾交黄浦区管理。1966年改名劳动剧场。1985年归市演出公司管理,年底恢复原名。由于1984年被有关部门测定为危房停演。1989年划归上海京剧院并负责筹资,其中由香港邵逸夫先生部分捐资,于1990年拆除(保留天蟾门面)重建,1994年4月落成开幕,更名天蟾京剧中心——逸夫舞台。该场历史上专演京剧,以邀名角演出为主,民国22年梅兰芳在此首次排演《抗金兵》。解放后全国各地京剧团、名角来沪,多演于此。1961年2月周信芳领衔排演新编历史剧《海瑞上疏》,首演于此。1964年上海青年京昆剧团新排现代昆剧《琼花》连演108场。沪剧、淮剧、滑稽戏等亦常在此演出。改建后为上海京剧院振兴京剧、普及京剧的演出基地。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3 22:31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