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新镇,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平南县,地处
平南县南部,东与
大洲镇交界,南靠
六陈镇、
大坡镇,西北与
镇隆镇相邻,北与
大安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33.56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大新镇户籍人口为102396人。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四年(1883年),划分为下建里。
民国前期,仍称里。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划分为南一区辖乡。
1950年1月,改为六陈区辖乡;同年8月,又改为第一区辖乡。
1951年4月,改称第三区。
1953年6月,改为第三区辖乡。
1955年9月,改称大新区。
1958年11月,改称为平南县人民公社大新分社。
1959年9月,改称大新乡。
1961年6月,为大新区辖公社。
1969年8月,大新区改称大新公社。
1984年9月,大新公社改称大新乡。
1992年6月,大新乡改称大新镇。
行政区划
2011年末,大新镇辖新和、大中、大有、大新、大黎、西义、大旺、安福、新岭、大平、大榴、古文、关垌13个村民委员会;下设529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1年10月,大新镇辖13个行政村:新和村、大有村、大中村、大旺村、西义村、大新村、大黎村、关垌村、安福村、新岭村、大平村、大榴村、古文村,镇人民政府驻大新圩大新街30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大新镇地处
平南县南部,东与
大洲镇交界,南靠
六陈镇、
大坡镇,西北与
镇隆镇相邻,北与
大安镇接壤,行政区域面积133.56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大新镇境内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大部分地形平坦。地处白沙江河谷堆积盆地,其土壤为堆积物沙质土,白面崖、四岩山及丘陵小岭属酸性红壤土。最低点大黎村海拔78米。
气候
大新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夏季雨水充沛,夏季炎热,冬季干旱少雨。多年平均气温21.4℃,最冷1月,平均气温12℃;最热7月,平均气温28.1℃,极端最高气温39.4℃。平均气温年较差16.7℃,日平均气温≥10℃的作物生长期达300天以上。无霜期年平均达340天,年日照时数1711.7小时。全年降水日数135—160天,年平均降水量1400—1600毫米,降雨主要集中在4—9月。
水文
大新镇境内白沙江发源于大容山脉北麓的桂平市罗秀镇石碧村,境内长18千米,最宽处40米,最窄处25米,连接石狗河、其陵河、石人河、四冲河、泽村河、石龙河、琵琶河、大冲河等8条支流。还有六陈水库的东、西两条灌溉支渠。
自然灾害
大新镇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和旱灾。最严重的一次旱灾发生在1963年秋,全年少雨,沙质壤土田龟裂发白,表层卷成饭焦片,万亩稻苗干枯萎缩,黏土田裂缝有两指宽、半米深,大小河道全部断流,是200年来所未见的大旱灾,约有1000多亩水稻卡胎青枯,颗粒无收,到11月中旬才降雨40毫米,冬季却出现了千亩枯禾返青的怪现象。
自然资源
大新镇境内矿藏资源主要为稀土矿、重晶石,集中分布在大旺村、西义村、新和村及大有村。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
人口
2011年末,大新镇总人口91926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200人,城镇化率6.74%。另有流动人口890人。总人口中,男性46882人,占51%;女性45044人,占49%;14岁以下16546人,占18%;15—64岁64348人,占70%;65岁以上11032人,占12%。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91886人,占99.96%。2011年,人口出生率13.32‰,人口死亡率5.14‰,人口自然增长率8.18‰。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35.41人。
截至2019年末,大新镇户籍人口为10239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大新镇完成财政总收入741万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98.5万元,比上年增长35.23%。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280万元,增值税300万元,企业所得税97.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80.6元,比上年增长17.06%。农民人均纯收入6879元。
2019年,大新镇有工业企业193个,其中规模以上2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2个。
农业
2011年,大新镇实现农业总产值5.47亿元,比上年增长1.3%。2011年,生产粮食22852吨,人均248.59千克;水稻种植面积3.5万亩,亩产600—650千克;生姜、荔浦芋、大头菜、葛薯等经济立体种植业4000多亩,年产值达1800万元;黑皮果蔗种植面积3500多亩,产值达3600多万元;马铃薯、冬菜等种植面积4000亩以上;石破龙眼、荔枝、砂糖柑等水果种植面积共2万多亩,总产量5307吨;西瓜种植面积1500亩,年产量2625吨,产值达1050多万元;百香果种植面积3000多亩。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2011年,出栏肉猪4.5万头以上,外销生猪30多万头,其中特色规模养殖西藏猪,年存栏达1500多头,年出栏西藏猪3000多头。2011年,水产品养殖面积2500亩,其中黄沙鳖等珍稀水产养殖专业户180户,面积保持在400亩以上,总产值900万元。
工业
2011年末,大新镇有275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2.08亿,比上年增长26.83%。
金融业
2011年末,大新镇境内金融机构各类存款余额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各项贷款余额3.32亿元,比上年增长36.3%。
邮电业
2011年,大新镇邮政业务总量120万元。电信业务收入360万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大新镇有幼儿园17所,在园幼儿1326人,专任教师82人;小学14所,在校生8642人,专任教师500多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3所,在校生4153人,专任教师224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高中1所,在校生390人,专任教师34人。2011年,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85.9万元,比上年增长10.8%。预算内教育经费(包括城市教育费附加)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4.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科技事业
2011年末,大新镇有各类科技人才32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大新镇有镇文化与广播电视站1个,村级文化活动中心4个,各类文化专业户60多户;各类农家书屋、图书室15个,藏书20余万册;有曲艺社、篮球队、业余舞蹈队等18个。
2011年末,大新镇有学校体育场21个。7.7%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56.6%。
2011年末,大新镇广播电视覆盖13个行政村,广播电视用户19844户,入户率96%。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大新镇有镇卫生院1个,全镇11个行政村建有村级卫生室,并配备有医生;病床96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张;固定资产总值494万元。专业卫生人员72人,其中执业医师25人,注册护士15人。2011年,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6180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社会保障
2011年,大新镇有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2户,人数183人,支出33.28万元,比上年减少29%,月人均151.5元,比上年增长7%;城市医疗救助227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599人次,共支出64.27万元,比上年增长18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883户,人数5651人,支出422.86万元,比上年增长13%,月人均62.35元,比上年增长1.1.%o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47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05.47万元,比上年增长4%。敬老院1家,床位1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10人;五保村4个,集中供养五保人员56人;五保人数531人,支出6.64万元,月人均125元。
邮政电信
2011年末,大新镇有邮政支局1处,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3个;电话交换机总容量21门,固定电话用户5600户;宽带接入用户2000多户。
基础设施
2007年,大新镇建成镇自来水厂,有深水井8眼及成套净化设备,年供水2.65万立方米。镇区主要道路两侧铺设D600排水管道5000米。
2011年末,大新镇有110千伏变电站2个。
2011年末,大新镇驻地有花坛25个,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
交通
大新镇境内有211省道经过。
历史文化
大新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大新村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