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皱椒,贵州省毕节市
大方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全国十大名椒之一。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大方皱椒呈长线型,一级辣椒平均长度21厘米,最长28.3厘米,外观整齐、美观,弯曲程度不大,皱折均匀,颜色鲜红,外表光洁。
营养价值
大方皱椒入口后辣味适中,香味浓厚,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大方皱椒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有益矿物元素,脂肪含量低,粗纤维含量较高。其中,粗脂肪3.2—4.8%,粗纤维21.48—31.2%,磷2700—3400毫克/千克,镁1594—1950毫克/千克,钙673.3—900毫克/千克,铜9.0—11.3毫克/千克,铁73.35—78.00毫克/千克,锌18.00—28.93毫克/千克。红色素的含量在2.5%—3.0%之间,优于其它产地的辣椒。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大方县地处乌蒙山区,大方皱椒产区以缓坡平地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保肥能力较强,全县分布面积最广泛的地带性土壤。土层厚度平均达60厘米,pH4.5—6.0,土壤有机质、氮、钾含量比较丰富。有机质含量:1.3%—4.6%,含氮0.28%—0.84%,速效钾135.00—560.00毫克/千克。全县平均海拨1600米。
气候特征
大方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东南部、西北部温和轻旱,东北部、中西部温凉湿润。四季不明显,具有冬长夏短、春秋相近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1.8℃,极端最高气温31.5℃,极端最低气温-9.3℃。全年日照总数1335.5小时,无霜期平均290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180.8毫米,是皱椒生产适宜区域。大方县各乡镇都有大量皱椒种植。
历史渊源
大方县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据传,明朝初年,水西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到都城应天府(今南京)拜见明太祖朱元璋,带去大方干辣椒进贡,朱元璋吃后感觉又辣又香,见大方辣椒浑身发皱,遂御赐名“皱椒”,从此年年索贡。
大方县是辣椒生产基地,为农业部规划的22个大面积种植辣椒县之一,2008年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授予的“中国皱椒之乡”称号。
2011年,大方县被农业部授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大方皱椒)”称号。
生产情况
2013年,大方皱椒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达3416万千克。
产品荣誉
2013年9月10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大方皱椒”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8月,入选全国十大名椒。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大方皱椒的地理标志保护的区域范围为大方县境内包括
大方镇、
双山镇、
猫场镇、马场镇、羊场镇、
黄泥塘镇等36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5°15′47″—106°08′04″,北纬26°50′02″—27°36′04″。
质量技术要求
大方皱椒栽种区域通常选择,排灌方便,地势平坦,土壤肥力较高的黄壤土或砂质壤土,无污染,历年来病虫害发生少,前茬未种植茄果类蔬菜的,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的地块。
主栽品种为提纯复优的大方皱椒,理化鸡爪辣。选用新饱满无夹杂物的种子,千粒重大于5克,发芽率在85%以上,营养坨育苗。移栽时,行窝距为60×40厘米,每亩定植2800—3000穴,每亩窝施腐熟有机肥5000千克左右,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50千克左右,草木灰100千克左右或钾肥15千克。(如磷酸钾30—40千克)。间作其它作物的可适当调整行窝距和每亩定植的窝数,除间作有小麦作物的地块外,其余一律要求地膜覆盖。管理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增施磷钾肥,定植成活后追施一次腐熟清粪水。封行前及时中耕除草,结果盛期用0.5%磷酸二氢钾叶面追肥2—3次。运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原则。8月中旬到10月下旬采收,椒身完全转为红色即可采收,分期采收,成熟一批采收一批。每批辣椒建立详细的投入品记录、田管记录、加工记录、出入库记录、销售记录等。
大方皱椒生产严格按照NY5229—2004《无公害食品辣椒干》、DB52/T462—2004《贵州省优质辣椒干》的规定进行生产。
专用标志使用
该规定地域范围内的大方皱椒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贵州举利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提出申请,按照相关要求规范生产和使用标志,统一采用大方皱椒产品名称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公共标识相结合的标识标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