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有作为(拼音:dà yǒu zuò wéi)是一个
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公孙丑下》。
成语出处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孟子·公孙丑下》:“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主不之。”
宋·朱熹集注:“大有为之君,大有作为,非常之君也。”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大有作为”。
成语故事
孟子仕齐,位为客卿,只备顾问,没有一定的职务,也未曾接受俸禄,而且,他认为君臣是相对关系,臣无绝对服从君命的义务。
有一天,孟子正打算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齐王本应来看望你,但患了感冒,不能吹风;如果你来朝见,齐王一定临朝视政,不知能否和你见面?”孟子说:“不巧,我也病了,不能到朝堂上去。”
第二天,孟子到东郭大夫吊丧。公孙丑说:“昨天以病为借口推辞,今天却出去吊丧,恐怕不妥当吧?”孟子说:“昨天生病了,今天病好了,为什么不可以吊丧?”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子的亲戚(孟仲子)对答说:“昨天接到大王的召请,夫子由于身染微疾,所以不能到朝堂拜见;今天病情有些好转,已经往朝堂去了,我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于是派人在路上拦住孟子,说:“千万不要回家,到朝堂上去。”
孟子不得已到景丑家过夜。景丑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主,这是为人最重大的伦理关系;父子之间以慈爱为本,君臣之间以恭敬为准。我只看到大王对你的敬重,却没看到你对大王的尊敬。”
孟子说:“呀!这是什么话!齐人没有一个和大王谈论仁义之道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他们心里是这样想的:‘他哪里配得上谈论仁义呢?那么不敬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我则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大王面前陈说,所以齐国人没有谁比我更尊敬大王了。”
景子说:“不,我说的不是这个。《礼》曰:‘父亲有召唤,不等答应忙起身;君王有召唤,不等马车驾好就前往。’本来你将要去朝见,听到大王的召唤倒不去了,似乎与礼的要求不相合。”
孟子却说:“准备大有作为的君主,必然有他不敢召唤的臣子,有什么大事要商量,就亲自去拜访,他尊重德行、乐施仁政,不是这样就不足以帮助他有所作为。因此商汤对于伊尹,是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所以能不费力称王天下。桓公对于管仲,是向他学习,然后以他为臣,所以不费力就称霸天下。当今天下各国大小相当,君主的德行相近,谁也不能压倒谁,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喜欢以听话的人为臣子,而不喜欢以能教导他的人为臣子。商汤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召唤。试想,管仲尚且不可召唤,何况并不想做管仲的人呢?齐国大夫景子听了孟子这席话后,觉得言之有理,从心底里佩服孟子。
成语寓意
孟子以商汤对于伊尹的尊重、桓公对于管仲的尊重为例,讲述了要想做一个大有作为的人所需具备的必要条件。成语告诉人们,真正大有作为的人,都是那些能够低下头尊重“贤人”的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才华,人们要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们的才华。即便是自己有才华,也应该和那些有才华者惺惺相惜。这样,才能够做到真正的谦虚,才能够学到更多东西,得到更多的意外收获,人们的“才华”才会更加丰满起来,为日后的大有作为奠定基础。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大有作为”指能够充分发挥才能,做出一番贡献。含褒义,动宾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清·
毕沅《续资治通鉴·宋理宗景定四年》:“仁宗治效浃洽,神宗大有作为。”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民国元年革命后,先生的所志已达,该可以大有作为了,然而还是不得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