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仪,礼制名。中国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行朝贺的典礼
礼制名。中国古代大臣向帝王进行朝贺的典礼。清自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即有元旦庆贺制度,至天聪六年(1632) 更定朝仪,始定大臣朝贺的班次。崇德元年(1636),定元旦进表笺及圣诞节日庆贺仪制。世祖入关后,顺治八年(1651) 定元旦、冬至、万寿节为三大节, 行大朝典礼致庆。凡大朝均于太和殿举行, 王以下各官、外藩王子、使臣皆列班次。时, 王、贝勒、贝子集于太和门,不入八分公以下官集于午门外。礼部官将官员进贺的表文置于龙亭,由校尉抬至屋门外陈两旁,奉表入太和殿列案上。鸿胪寺卿引王、贝勒等立于丹陛;朝鲜、蒙古诸使臣自西掖门入,立于西班末。钦天监官报时,皇帝出御中和殿,执事官等行礼毕。皇帝出,午门鸣钟鼓,中和乐作,皇帝御太和殿。内大臣分立前后。鸣鞭, 排班。王公百官各就拜位,宣表,群臣皆三跪九叩。随后,引朝鲜等使臣及蒙古使臣就拜位,行三跪九叩礼,赐座。群臣及外臣皆就站立处一跪三叩。序坐。赐茶毕,复鸣鞭,奏中和乐,驾还宫。乾隆二十四年(1759) 定, 大朝时百官班次,设立红漆木牌,后又置科、道官分立品级山旁,以整肃朝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