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杜村杜氏先祖雄飞自明洪武二年(1369年)先携其子暂栖身于身于直隶枣强,后又遵明太祖“祖籍枣强者不动,外籍民悉迁”的敕命,移居滨州预先关。三世祖钟自明朝正统(1436年左右)由滨州贸易唐头营遂居之;五世祖增盛与其叔兄弟增义于明天顺年间(1456年)迁至乐安北隅,在此立村,取名杜家,后称大杜;增盛之叔兄三弟增能复迁至大杜西北角3余里处立小杜村,至今已有550多年历史。
明朝及前清时期,大杜村隶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崇信乡燕儿社管辖。当时,崇信乡(在乐安城正北)辖丁家、营儿、车里、段家、东寨、牛庄、辛镇、田家、神堂、盐垛、菩儿、纪家、五股、官庄、王署、碑寺、尹家、草桥、枯河、张家、石辛、通济、席桥24社。清末设保甲制,保下设甲,甲统到户。崇信乡设崇一、崇二、崇三、崇四、崇五、崇六共计六保,辖171个村庄,大杜村隶属崇信乡崇六保辖。民国初年,创办自治,乐安县改称广饶县,全县划为首城区、孝区、悌区、忠区、信区、社区、义区、廉区、耻区共9个区,大杜村隶廉区崇信乡崇六保辖。民国十八年(1929年)广饶县建置改为8个区。区下设乡、镇,百户以上街市地方为镇;25户为闾,5户为邻,大杜村隶属广饶县第八区辖。第八区辖45乡,2镇,88个村,区公所驻牛庄。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急剧变化的斗争形势,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国民党政权并存的局面,但隶属关系未变,仍沿用抗战前的规制和隶属。1941年1月,广北行政化署在牛庄一带成立,辖小清河以北各区,大杜村隶属广北行政公署第八区(我公所驻牛庄一带)所辖。1943年2月,广北行政公署必称广北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北隋、牛庄一带),磊杜村隶属广北县八区(区公所驻牛庄一带)所辖。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撤销广饶县建制,大杜村隶属广饶县第八区管辖。1946年6月,广饶县八区改称拙园区(区公所驻牛庄),大杜村隶属拙园区管辖。1984年12月,拙园区复称广饶县八区,大杜村仍属八区管辖。1956年6月,广饶县八区改称牛庄区,并建立东武乡,大杜村隶属牛庄区东武乡管辖。1957年底,开始撤区建立县辖牛庄乡,并成立档武管理区,大杜村隶属牛庄乡东武管理区辖。1958年9月,牛庄乡改称广饶县东风十三社,大杜村隶属东风十三社东武管理区管辖。1958年底,成立广饶县牛庄人民公社,大杜村隶属牛庄公社辖。1964年3月,复建县辖牛庄区,并成立魏家公社,大杜村隶属牛庄区魏家公社管辖。1970年10月,撤销牛庄区,建立县辖牛庄公社,大杜村隶属广饶县牛庄公社管辖。1983年10月,成立东营市,建立县级牛庄区,大杜村隶属东营市牛庄区牛庄公社管辖。1984年7月,进行撤销人民公社、改建乡镇建制的政治体制改革,大杜村隶属东营市牛庄区牛庄镇管辖。1987年7月,东营市东营区与东营市牛庄区全并为新的东营区后,大杜村从1987年7月至今,一直受东营区牛庄镇所辖。
大杜村自明朝天顺初年(1456年左右)由五世祖增盛迁至此地居住,经过550多年的繁衍生息,先后有张、玉、解、桂、胡、谭等姓迁入。全村1485口人,杜姓1069人,其次是张姓162人,王姓170人。
村党支部有党员53名,村党支部书记杜厂,为本次换届选举连选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杜小杰,本次换届选举连选连任村委会主任。村两委成员4人,其中支部3人,村委3人,交叉任职2人。村两委班子团结一致,村情稳定。村主导产业种植业和农业。
自从农村规划以来,2004年建立了10间房的大队部,修建了文化广场,让工作和娱乐者都有了自己的活动场所。大杜村党支部立足村实际,着力打造村级文化品牌,加大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提高村文化水平。1983年成立了“庄户剧团”(以
吕剧为主),2002年成立了百余人的秧歌队和24人的锣鼓队。从2001年开始自办春晚已有15年,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为了大家出行便利,大杜村先后硬化柏油路达到8000多米,解决了大家出行困难的问题,在为村民服务的同时,大杜村也对全体党员以支部为基本单位,以组织生活为基本形式,采取党员集中学习,认真贯彻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